燕梭庚云路的个人空间

学轼词魂殊月远,习寅墨髓距星遥   
【原创】古韵《教材》/关于灵感/第026号      文/【燕梭庚云路】   

【原创】古韵《教材》第五篇 / 关于灵感 / 第026 号


作者:燕梭庚云路 / YSGYL / JC-2012-10

背景:继第一阶梯教室的教材发表了廿十多篇后,

鉴于个别在学习写作时出现的情况有感而作


5.1.0:如何去捕抓诗词作品的灵感



5.1.1:抒情展怀


触景生情,是人们写作时最惯用的灵感来源,但一般上说,人们是会触什么的景就会生什么情的时候,通常都只会平抒直抑,意境的深度不够,因此,当我们接触到一个情景时,就要充分地酝酿和构思好,将景物与情怀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景、情融洽到好处。

如果,当你看到别人结婚,正面的抒情,你可以将喜庆的场面与未来的幸福联系起来,又或者负面的将你看到和意识到的不良结局流露出来,总之,将看到的和想到的表现出来,那就是你对这件事的感受。

又如果你去旅游,看到些什么宏伟壮观的,或千奇百怪的,或给你留下非常深刻印象的,你必须先记录下来,然后再找一些你认为与这些景点景观或景情景物很相似而又很有联系的,你都可以作为写作的题材,将情与景有机地联系起来,那么,你的作品才会有一定的渲染力。

又如果,你独自一个人在幽雅的环境下,品着红酒、喝着咖啡、对着明月、看着名花、玩弄着心爱品、欣赏着朋友的礼物等,又或旧地重游、思念故友等,又或祝福朋友好事、突然知道朋友发生某事等,此时,你或许有所联想、有所寄予,那么,你会拿起纸笔,开始想写点什么。只要你能将景物作为题材的背景,将事情作为题材的中心去创作。


5.1.2:触景生情


这就是当你看到一件事之后,将你的看法与态度表示出来。虽然,这种创作难度要比上述的抒情展怀要大一些,但也不失为在取材方面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同样道理,当你选好了要写的事情,我认为有以下四点:

首先,就是要将你所选择的范围缩小,要集中到一个最重点之上去发挥,不能包罗万有、面面具全地去写。

其次是,你要筛选出最具代表性的话题、人物、时间、场合等作为自己作品的基本素材和背景。

再次的是,当然就是选择你想表达的事物之相同类似的事例、典故等,作为对比与烘托。

最后的一点,就是选择写作的手法与表现的方式。那就是你用什么的形式去写你想写的东西。

例如:内容简洁的,你可选择五七绝律;时令性强的你可选择词;平庸些的你可选择现代诗歌;要详细论述的你可选择记叙文或论说问等。

如果是“和作”或看到别人的图片、照片等“题词”的,一般情况下,是必须要遵循对方的格式的,

如果,对方是用《七律》诗写的,那么,你的“和作”就必须是以《七律》诗回敬,这是正道,但如果你要《七绝》去回敬别人,那就证明你的水平比对方高,那是一种“瞧不起人”的做法。

如果别人是一张照片、图片,你用一首《五绝》和《七律》去写,那是一种敬贺的方式,别人一定很感谢你的。你千万不要用别人在某一个地方照的照片给你而你也将自己在同一个地方照的照片去“和”他,那是一种很不礼貌的做法。

在与朋友“和诗、词”的时候,要注意不要取相同的字眼、句子结构、例子等情况,别人用的的字,要尽量去避免,但如果是依韵的“和”作,其韵可同用,但字最好不要同用,当然,用一个两个是可以的,但如果全部都同用“和”作的原韵,那就必须要注明(用***韵)的字样。

至于“和作”的标题,可以不用写的,但就必须要写明是“读***好友之作而和”的字样。也可以自己再另立标题,并将“读***好友之作而和”的字样作为自己的作品标题的副题了。

触景生情的创作灵感,是所有作者最容易捕抓的话题,写起来比较容易,一般情况下,和作一定要写得比原作好,那是因为,这个灵感是别人给你的,原作者有这样的感觉,你如果去和他,那就一定要拿出你属于自己而又比原作的意境有更深一层意念的理由和实证。因此,有人这样说:“和作一定比原作好”的缘故。


5.1.3:景情交融


一般上认为,当触景而令你生情并感慨良多的时候,你就可能会激发写作的灵感与冲动而将你的感受记录和表述出来。

如果,你的作品也能生动如栩且能在作品中,能充分体现当时情景特性和基本流露你出有哲理的情怀,这种情形的作品,就叫做情景交融之作。

例如:李白的《七绝》庐山。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你或许认为李白这诗笔触确实带了点夸张的手法,但如果,当你也真的来到庐山且站在这瀑布前,你才感悟到这情景在作者的眼里和笔下确实如此时,你才会感慨地说出,此情此景尽在这廿十多个字之中。如此例举,数不胜数!

情景交融,实际上就是在当前的情景中结合自己的情绪用最精练的字句将情与景有机地表述出来,写景中带出情感的渲染,抒情中流露景物的情怀。

但在我们现实的生活里,又如何灵活地去运用这种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呢?什么样的景才适合抒什么样的情呢?景与情的切入点在那?情与景的交汇处在那?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能将情与景结合起来?用什么样的字词句才能更好地表现情景?等等这些,都是要靠我们自己积极、努力地去探索的。

上例,李白是利用了:太阳照射到群山里,山沟里的水气就往上升,那些水蒸气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多彩的颜色(紫烟),使眼前的景物都感觉有点模糊,就连前面的瀑布都好象是一条竖着的河流(川)从上而下地流淌着。这是景物带出的情感的渲染与伏笔。其余的就是联想与写实、抽象与夸张、直观与感觉等陈述。因此,李白这诗最关键的就是第一句。正是第一句的烟雾而带出了后面的联想。

不得不承认,没有好的景,是写不出好的诗的。但是,也不知有不少的好景和好物在作者的笔下不但写不出好的作品,就连那些景、物的本来面目都改变了。那是什么原因呢?我个人认为,那是因为作者本身的观察力不足、联想能不强、知识面不宽、运用力不够等因素所决定,是缺乏深层次的哲理、欠缺语言及文字的表达力、概括力和审美力欠佳、触觉和记忆力呆滞等情况的综合体现。

建议,大家有时间的,不妨拿些自己或别人的照片、书刊图片等作为写作的题材,自己对着某张进行“看图说话”的训练,你就能考出你自己上述各方面的能力是如何了。

开始的时候,或者写得并不理想,但不要怕,只要多写,总能有所启悟。但我要提醒各位,在“看图说话”的练习时,有几个特点必须告诉你:         一是选择适合你写的图片;

二是审视图片的特点和背景;

三是选择好用什么文体;三是定确好用什么字韵;

四是多联想些与图片有关的例子和典故;

五是确立自己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这五个方面一个也少不了。


5.1.4:写真记实


无论你是想写诗或作词,又或者是写散文或记叙文,如果要运用“写真”或“记实”的手法,那么,你的作品必然具有很强的阅读性。理由是:朴实、真情。

问题是,即使你有很好的写真或记实的题材,但你没有或缺乏用文字去表达的能力,那么,最后的结果依然是空空如也、无甚看头。原因也很简单,关键是自己的写作水平未到家,浪费了大好的题材。

举个例子吧:同样的景物,在不同水平的人的笔下,就有明显不同的效果。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出现呢?似乎不用说理由的了。

其实,想要将景物写好,最关键的是也不碍乎有以下几点:一是观察、二是灵感触觉的切入、三是构思联想深广、四是借喻恰当、五是用字精准。

有人总那么认为,写真与记实,实际上就如拍摄录象一样,一点不差地全部反映出来,就叫做“写真”或“记实”了,忽视了文字的艺术加工与整理。当然,我并不是要求我们在写真与记实的作品中,只在题材中提取其重点而放弃其原本应有的外貌与事实,然后去凭空地“作”些好的东西出来而与本来景物面目全非。

我们反对某些人,在其创作的作品中,都只写好的而不写坏的;或只尽力烘托好的而使劲掩盖坏的;或只看到景物光明的一面而忽略黑暗的一面的,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过去的那些年代里都被惯用了。

不得不承认,所有的作品想要做到“面面俱园”是没可能的,重要的,就是要做到俗称的“有骨有肉”,所谓的“骨”就是作品的核心与灵魂,所谓的“肉”就是有可读性和层次艺术美。诗词作品,更是需要追求这种境界,如果,你的作品是离开了这种最基本的艺术境界的话,那么,你的作品就不具备生命力。



本文发表于 2015-04-19 17:29:14 ,被阅读过 1154 次   
点赞(1)
收藏文章(0)
向编辑推荐

点击分享
最近读者
发表评论
回复: “@楼主”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评分:               
内容:
呼朋唤友(@好友)
    
举报不良评论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