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吹雪的个人空间

首任《中华诗赋网》信息发布兼网站发言人   
格律诗的三大要素之一:平仄      文/【西门吹雪】   



格律诗的三大要素之一:平仄



格律诗的三大要素,也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平仄、对仗和押韵。格律诗与古体诗不同的地方,主要有四点:一是句数固定。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一般在十句以上。二是押韵严格。一般要求押平声韵,很少押仄声韵。三是讲究平仄。而且有一定的规则,要求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音。四是要求对仗。特别是八句的律诗,中间两联一般都要用对仗。

一、平仄与诗词格律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也是格律诗三大要素之一。在第二讲里我们已经讲过,无论是古代汉语还是现代汉语,就其声调而言,都可分为两大类:平声和仄声。平声就是声音平直,仄声就是声音倾侧不平的意思。在古代平水韵里,人们把上平声和下平声归为平声,把上声、去声和入声归为仄声。今天,现代汉语取消了入声,大约1800个左右的入声字被分派到平、上、去三声里,即所谓的“入派三声”。因此,阴平声、阳平声归为平声,上声和去声归为仄声。诗词是语言的艺术。人们利用平仄两种声调,在诗词句中相互交错,从而使声音协调多变,抑扬顿挫,铿锵悦耳,具有强烈的音乐美和艺术感染力。我们讲诗词格律,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讲平仄。传统格律诗词之所以经久不衰,而且被人们称为国粹、国宝,这种讲究平仄声韵的艺术特点,恐怕就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说过:“近体诗最本质的特点是讲究平仄。如果不讲平仄,一首诗尽管是四句或者八句,也不能叫绝句或律诗,而仍然是古体诗。”毛泽东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中也说过:“律诗讲究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格律诗的平仄看起来似乎很复杂,但是基本要求只有一个,即平、仄相间。



因为讲诗词格律主要还是讲古人的作品,所以我们还是按照传统习惯,用四种符号来代表“平”、“仄”、“入声”和“可平可仄”。这四种符号分别是:“―”——代表平声 “∣”——代表仄声 “○”——代表可平可仄 “·”——代表入声 下面举几首绝句和律诗来加以说明。先看王之涣的五言绝句《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

· ――∣   ――·∣-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   ∣∣·――


再看杜甫的五言律诗《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   ――∣·-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   ∣·∣――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   ――∣·-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   ○∣∣――


再举一首七言绝句和一首七言律诗。

先看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   ――∣∣∣――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   ○∣――∣∣-


再看鲁迅先生的《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 未敢翻身已碰头。

○―○∣∣――   ∣∣――∣∣-

破帽遮颜过闹市, 漏船载酒泛中流。

∣∣―――∣∣   ○-∣∣∣――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   ∣∣――○∣-

躲进小楼成一统, 管他冬夏与春秋。

∣∣○――·∣   ○―○∣∣――


从上边这些例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古人写的还是今人写的格律诗,都是很讲究平仄声的,而且诗句中平仄声的配置也是很有规律和方法可循的。



二、平仄在格律诗中的运用


汉字读音分四声、讲平仄,由于语音平仄声调的不同,在诗句中交错使用,自然而然地就能使诗句读起来抑扬顿挫,铿锵悦耳,增加了音乐感,避免了单调、乏味。平仄交错使用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1、在本句中平仄大体是“两—两”或“三—两”交错的,

如:

五言句: 国破山河在(杜甫) 林暗草惊风(卢纶)

∣∣――∣ ○∣∣――

七言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杜甫) 朝辞白帝彩云间(李白)

∣∣―――∣∣ ――·○∣――

2、在对句中(除了韵脚字外),平仄都是相对的,

如: 五言句:

① 国破山河在 ② 林暗草惊风

∣∣――∣ ○∣∣――


城春草木深 将军夜引弓

――∣∣- ――∣∣-

七言句:

① 两个黄鹂鸣翠柳 ② 朝辞白帝彩云间

∣∣――-∣∣ --·∣∣――

一行白鹭上青天 千里江陵一日还

○―○∣∣―― ○∣――··-

从上述例句中可以看出,除韵脚外,句中平仄都是两两相对,或者是三两相对,尤其是节拍所在处(即双数字处),一般总是平声字与仄声字交错安排的。在诗词中,句子凡符合这种规律规定的,就叫做“律句”;凡不符合这种规律规定的,就叫做“拗句”。“拗”就是读起来拗口不顺畅的意思。律诗中出现了“拗句”,可以采取“救”的办法来弥补,如果不“救”,就叫做“失律”。



三、运用平仄需要注意的问题


1、要正确辨别入声字。阅读格律诗词,或用“平水韵”等古声韵写作格律诗词,都有一个正确辨别入声字的问题。关于入声字,我们在上一讲里已经给大家做了一些简单的介绍。在古韵书中,入声字大约有1800多个,其中常用的大约有700多个。现代汉语废除了入声,原来的入声字按照“入派三声”的原则,都分派到平、上、去三个韵目里。入声本来就是仄声,因此派到上、去两韵目的字,仍然归仄声,没有什么问题。有问题的就是分派到平声韵目里的旧读入声字。对于这部分旧读入声字,只有利用韵书去熟悉和记住,别的现在还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现在提倡用中华新声韵来写作格律诗词,如果大家掌握了诗词格律,又是用新声韵来写作,入声问题也就不复存在了。  2、要正确识别、理解和掌握平仄两读字。平仄两读字有两种情况需要注意:  ①古今平仄异读字,但字义不变。如:

【俱】:

古读平声,今读去声。如杜甫“野径云俱黑”、“尔曹身与名俱灭”。这里“俱”字均为平声。对于此类古今平仄异读字,如果用新声韵写作,就要特别注意,只能把它作为仄声字用,否则,把它用到诗句中应该用平声字的位置上,就要出现失律的现象。

【宁】:

古只读平声,今分两读。“安宁”的“宁”读阳平声;“宁可”、“宁死不屈”的“宁”读去声。对于此类字,用新声韵写作,就要具体对待,分清具体的语言环境和词义所指,不可胡乱使用。

【拥】: 古读上声,今读阴平声,等等。

②平仄两读字,即可平可仄,但词性、词义都不变。这种情况要看它在诗词中所处的位置来定其读音。比如:看、听、望、忘、醒、教、过、叹、漫、横,场等等。  ③一字多义,音随意转。这部分字因词性、语义不同而读音不同,如:观、和、长、为、更、论、禁、骑、燕、中、荷、磨、传、调、弹、号、分、兴、将、降、行、藏、量、担、盛、当、石、车、虹、重,等等。  3、要注意方音的误读。在我们沿淮地区,方言虽然不是很严重,但也大量存在,特别是阴平声(一声)被误读成上声(三声)的现象很普遍,比如:风、波、双、霜、冰、花、天、街、阶、舟、周、书、朱、诸、猪、妈、爹、敲、英、桑、丧、伤、张、章等等。对于初学古诗词的人来说,不论是使用古声韵,还是使用新声韵,方音误读的问题都是一个不小的拦路虎,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图文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本文发表于 2016-12-10 15:29:45 ,被阅读过 4589 次   
点赞(0)
收藏文章(1)
向编辑推荐

点击分享
最近读者
发表评论
回复: “@楼主”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评分:               
内容:
呼朋唤友(@好友)
    
举报不良评论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