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国荣的个人空间

新洲客   
兴观群怨中的境界      文/【邹国荣】   

兴观群怨中的境界

----读吴全然先生《韵海怡情》心得点滴

邹国荣

吴全然先生将其近作《韵海怡情》寄我,趁春节之闲暇,逐一拜读。读后犹如风情习习雅韵依依濡染于耳目,顿觉春意盎然,怡心怡神。慢慢咀嚼,回甘颇厚。心有所得,是为记之。

孔老夫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说的就是指诗对社会的功能和效用。通观吴全然先生的《韵海怡情》,在兴观群怨上均有上乘的作为。较好地发挥了其诗的社会功能。

这里的“兴”,以我的理解,它不仅仅是通常说的作诗技法上的赋比兴的兴。而更是说诗歌可以兴起一个观念,倡导一种精神,树立一种品格,形成一类风气。

吴全然先生的《韵海怡情》在“兴”的方面表现得甚为不错,从他的诗中能传递出时代的信息,民族的精神。如《永远的怀念》一律中的“沉舟破釜抒豪气,逆水飞舟唱远征。”兴起的就是一种逆境而上,坚忍不拔,气贯长虹的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其《北京奥运歌吟》一诗中的,“火海惊涛强跨越,刀山险境勇登攀。”“蓄势腾飞欣振翮,天门敢破创神功。”倡导的就是那种不怕艰难,努力拼搏,勇于夺冠,振兴中华的英雄气概。又如《痛汶川之地罹劫难》 “合力齐心斗逆流,天灾劫难不低头。赴汤蹈火动全局,抢险救危牵九州。地祸无情殃百难,人间有爱解千忧。精兵十万赴巴蜀,道义肩担热血酬。”和《众志成城抗天灾》一诗“豪歌一曲震天涯,众志成城抗天灾。重建村庄清路障,复修电网斗冰崖。齐心可铲千层雪,协力能澄万里埃。又见梅花欣怒放,春风习习笑颜开。”既是对汶川地震和湘粤雪灾重大事件的真实写照和真情讴歌,更是兴导一种大难兴邦,大爱无疆,共赴国难,百折不挠的民族大义和战无不胜的坚定信念。

这里的“观”应该是说可以用诗人特有的眼光去观察万象万物,审视其美感,提炼其物理,抽象其规律。同时,“观”是说可以从诗词中观察到自然、人文、社会的形象、动向。

“观”,在吴全然先生诗作中的表现也颇为突出。如《山茶花》中的“四季苍青人未识,时来花放满庭芳。”《昙花》一诗中的“一显风骚惊四邻,缤纷瞬息任评说。”《紫红簕杜鹃》中的“嫣红姹紫相辉映,俏丽斑斓刮目看。”异曲同工,诗人通过对物象的观察,从不同物象的特质中,提取抽象为一种特征,一种品格,一种秉性,一种赞美。 如《漓江画廊天下一绝》,对漓江美色,在诗人眼里是画廊,是百观不厌令人心旷神怡的百里画廊,是海市蜃楼,山笼的是紫色的靄,水溅的是银色的珠。使读者感悟到的是一种自然界的美,升华了的美。《韵海怡情》凡八大卷《时政感吟》、《江山揽胜》、《古邑拾韵》、《感作抒怀》、《诗书酬贺》、《潮韵潮音》、《咏物寄意》、《世风警示》。从诗人的整部集子里,读者可以观照到当今自然的脉动,人文的脉动,社会的脉动,时政的脉动,诗人的脉动。

 “可以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交际、连结、和睦人群,结交知己。按照革命的行话来说,就是说诗歌可以宣传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

《韵海怡情》诗集的发表,本身就是一个“群”的举措,以情示读者,以情连读者,以情动读者,以诗人之情去“群”读者。如《时政感吟》凡二十一篇,反映的是时政的方方面面,大到大政方针如《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喜赋》《伟大的里程碑改革开放三十年放歌》。小到某个事件,如《情系玉树》《亚丁海斗匪壮歌》。昭示彰显的是“复兴华夏人心向,”是“四化推行百业荣,”是“为国争光甘奉献,中华儿女战犹酣。”是“齐心可铲千层雪,协力能澄万里埃。”是“神六雄威浮眼前,又欣神七上蓝天。”是“化雪消冰祈璧合,敦亲认祖喜团圆。”是“璧合梦成讴两制,团圆骨肉九州欢。”凡此篇篇章章吐露的是中华民族咚咚响的心声,它能拨动人们的心弦,群奏起时代的交响乐。又如《世风警示》十八章,也是足“可以群”。还如《诗书酬贺》诸篇,就是一种“高山流水,”一种“群”。

这里的“怨”说的是诗歌可以鸣不平,刺丑恶,砭时弊。是一种情绪,是一种发泄。凡大雅者,忧国忧民,吟大道,歌正义。

吴全然先生在他的诗集里就有大“怨”。对社会中、官场中的假、恶、丑,弊端、弊病,危恶、危害,痛心疾首,直贬其症结。如《问题奶粉触目惊》中,对监管部门和掺假企业严以痛斥“监管失职千夫指,掺假作孽万众憎。”如《斥豆腐渣工程》一诗中对偷工减料的黑心老板祸国殃民的行为给以不齿“硕鼠只为金与币,罪魁恍若虎和蛇。”在《剥开官商勾结的画皮》中,刀刃所至,画皮剥落,真相俱出。“黑窝皆是妖和鬼,交易无非钱与权。”直诘“清廉只做口头禅”的官场恶习“公仆良心问何在?!”凡此种种,都如匕首投枪,辛辣刻削,催人警醒。

在诗人的诗中,在诗人的兴观群怨中,有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那就是真情。用真实的、真挚的感情去感悟生活,去抒发情感,去兴观群怨。对祖国的、对人民的、对事业的、对生活的喜、怒、哀、乐,赞、叹、褒、贬都是真诚的。对大自然、大人文所抒发的情感也是真挚的。大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话指的就是“诗主情”的道理。诗可读,可动人就在之于有情。

旧题唐王昌龄撰《诗格》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景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这里诗的三境就是指诗的境界。细观吴全然先生《韵海怡情》亦颇出境界。读其山水诗,如《迷人洱海》一诗“荡漾清波泛绮霞,游船破浪溅银花。四洲生态古今赞,九曲风光遐迩夸。北览殿坛腾淡靄,南观岫岳罩轻纱。心随潮涌云霄外,最是留恋三道茶。”那荡漾的清波,如银的浪花,那殿坛腾起的淡靄,岫岳笼罩的轻纱,正是张波涛水浪云霞雾霭之境,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景象,故得形似。是为物境。那“心随潮涌云霄外”, 心--随--潮涌--云霄外,正是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有如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之妙,是为情境。再看意境,刘勰《文心雕龙物色》里说:“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心随潮涌云霄外,最是留恋三道茶。”正是心在云霄外,意恋三道茶。有许多言外之音,甚得其意境。又如《千年古刹灵光寺》《雁南飞茶田度假村》《山岙梅》《潮汕工夫茶》等等都能较好的张之于物,注情于境,出之于意。

凡此种种,不一一赘述,耽于笔拙,就以点滴心得记之于上,不妥之处,还望方家赐教。


本文发表于 2014-10-16 10:13:27 ,被阅读过 1667 次   
点赞(2)
收藏文章(1)
向编辑推荐

点击分享
最近读者
发表评论
回复: “@楼主”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评分:               
内容:
呼朋唤友(@好友)
    
举报不良评论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