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农的个人空间

胜计难逃天宙理,地谈不过广圆球。又,灵首肃号千古恨,色睛幽射万年殇。   
评诗文之故事      文/【一石农】   
[看下去有故事:胡利吾]
伟业凝成恋乡情  口笔讴歌伴终生                            
                                                    ---我与龙泉山水利工程的不解之缘                                                                         
                                                    回首往昔看简阳,十年九旱沃野荒。
                                                    百万愚公志撼天,开山掘洞引都江。
                                                    盖世地下人工河,湖渠库堰串琳琅。
                                                    千秋伟业无量功,赤地幻变鱼米乡。
       
        作为一个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土生土长的简阳人,对于曾经震惊全国的龙泉山水利工程,实在是挥之不去而终身难忘的特大奇事了!不论是走到哪里,也不管是在什么情况下,甚至在那反复无常的睡梦之中。都常常使我的身心,总会不由自主地走进那如火如荼的峥嵘岁月;情不自禁地想起那,耳闻目睹的家乡先辈,难以计数的英雄事迹,和贵如至宝的时代精神!竟至,使我好像欠了一笔家乡父老的感恩债。一辈子也描述不尽,对家乡故土的爱恋之情,对先辈父老的敬谢之意。一辈子也写唱不完,龙泉山水利工程那无限丰富的壮丽凯歌!
       记得是1969年的初秋时节,人们世代期盼的都江堰水利扩灌工程,在十年九旱的简阳大地破土开工之际,我便由当时的家乡坛罐公社,通知去作民工二连的政工宣传员。这个二连是由坛罐、武庙两个公社的民工组成的。那时,首批上山的贾家区乡民工,共编了五个连队。都主要是负责修筑通达五指山、郭家沟的公路,为掘打龙泉山隧洞作好前期准备。而我们的宣传工作,则是因陋就简,以办图文专栏,书写山头大型标语,用土制话筒在工地现场说唱,以及向指挥部“工地战报”和广播站投稿,宣传民工中的好人好事等四五种形式。引导启迪大家懂得“愚公移山,路在人开;天道酬勤、事在人为”。“家国大业,农耕为本;水利先兴,造福子孙”的道理;促进鼓舞人们,树立“打通龙泉山,引水灌良田。不靠天和地,自强抗大旱”的雄心壮志。在每天一人只能补贴两角钱生活费的条件下,民工们甘愿自带干粮、被褥,不怕酷暑严寒,坚持大干苦战。"热天一身泥和汗,冬天手握钢钎二锤,冻得个个咬牙关"。手臂震裂,鲜血顺着钢钎流,冻疮痛得路难走,民工们也不退缩叫声苦。这除了简阳人民与生俱来的传统风骨、美德之外;也不能不说,是与整个工地强大的舆论宣传紧密相关的。           
       1970年初, 随着进山道路的推进和隧洞工程的开工,贾家区与第二批上山的三岔区民工共同组建为新二营。由县委组织部原副部长徐世勋任教导员,三岔区干部万殿金任营长,蔡金辉任政工组长;我和陶泽渊一起担任政宣员。在隧洞出口开工过程中,最让我的心灵倍受震撼的,莫过于贾家区太平公社民工班长,杨代兴同志的壮烈牺牲。为了避免别的同志伤亡,他在只身排除哑炮时不幸遇难。他是119位为龙泉山水利工程献身的第一个英雄。在为他书写悼词和亲自为其送葬的全部过程中,令我深深感佩的是:尽管一个年轻的宝贵生命,只有120元钱的抚恤金,但不论工地的民工,还是家乡的村民,却都表现出了,把悲痛化为力量,舍生忘死,矢志不移,“不打通龙泉山,誓不把家还”的大无畏精神和坚强决心。
       在不久的几个月之后,为了进一步加强工程的舆论宣传工作,指挥部决定建立专门的文艺宣传队。由我担任首任队长。队员都是成渝、内江等市的下乡知青,和简阳本地的回乡青年组成。为了方便对遍布山前山后,东西两麓的工地,进行及时有效的宣传鼓动,我们特地安住在龙泉山梁的灯杆堡,即当时的三营驻地。在不分白天黑夜,顶风冒雨的舆论宣传和文艺演出中。队员们不间断地深入工地,不用公家一分钱,自备各种乐器道具,常常是随叫随到,旋作土台,自编自演,不讲条件。把工地宣传做得活色生香,撼动人心。由于深受广大水利战士的精神感染。我本人除全力参加组织队里的乐器伴奏、表演外,还自采自编了《连部搬家》、《扁担情深》等反映工地新人新风的活报剧。其《连部搬家》,说的是隧洞三营一连的连队领导,围绕如何有效地做好民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怎样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各样的实际困难的矛盾纠葛,坚持长期与民工战士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新事新貌。而《扁担情深》则写述了六营二连战士陈家强,身强胆壮,勇挑重担,筑路修路,担石挑土,常常坚持两三箢篼重着挑,多次把扁担折成两三段。当时的简阳农村,山坡上连找一根刀把都困难。家中六十多岁的老父亲,不顾家人的埋怨反对,最终说服家人,共同借遍了亲戚邻居,并亲自将四根结结实实的扁担,送来工地,还鼓励他“好好努力,大干快干,早点打通龙泉山,引来圣水灌良田---”。这些活生生的工地剧目,包括同时编写的好些宣传水利工程的对口词,多口词和三句半,朗颂词,小相声等等。不仅在工地现场给广大民工观众以很好的感染与激励;还在就近的成都地区乡镇巡回演出,以及在简阳家乡县区社汇报演出中,都得到了广泛的肯定和欢迎。
      1971年春,我遵指挥部杨昌尧政委和贾家区党政领导意见,回到由贾家区民工单独组建的隧洞工程六营。在教导员彭良浩,正副营长张世生、樊体全、黄涛元、周先明等人的带领下,负责政宣工作。因营部驻在双流县小堰口,担负着隧洞首段进口,明拱暗掘的重大而艰巨的工程任务。县区领导都非常重视。为了加强工地宣传舆论,贾家区政府还专门送来一套播音□,让六营设立起了全工程独一无二的营部广播站,使我们的工地宣传如鱼得水,迎风张帆。虽然,仍还只是因陋就简,土洋结合。但那“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广泛深入,有声有色,鼓舞人心”的显著宣传效果,硬是获得了工地上下,有口皆碑,无人不夸的好评好赞!                  
        想当时,陈兵布阵小堰口。脚踏川西平原,眼前清流潺潺,緑野无边。而大山东面,我的简阳家乡,千里赤地,万顷禾干,父老乡亲,望眼欲穿,等水抗旱,呼地叫天”。眼看救灾火急,穿山鏖战,前线宣传,争分夺秒,岂容怠慢。我们四五个负责宣传的男女青年,都是从原指挥部宣传队调去的。面对热火朝天的特殊战场,以往只靠喉舌器乐,助战工程的文弱男女。也不得不既当播音员,又当采编员,专刊绘画书写员,还要随时深入工地参加劳动,身体力行,去当一线战斗员。我们一方面,配合工程进展,适时帮助组织誓师大会,推动一阵又一阵的圣日挑应战活动,以及前方后方的报喜祝捷活动等,不断掀起一浪高过一浪的掘洞生产高潮。及时营造气壮山河,震天撼地的壮观气势与环境氛围。为隧洞激战,攻坚克难,所向披靡,而鸣锣开道,先声夺人,擂鼓助威,大造论!
      另方面,对凡是支持帮助过我们工程的地方、单位和个人,不论远近大小,我们都坚持一个不漏地用“红纸彩书”,并以专人敲锣打鼓地送达“感谢信”、“慰问信”等形式,既给对方以盛情感恩,又现场宣传工程,扩大了影响。从而使我们的工程,赢得日益增多的社会民众的大力支持。不仅工地的人力、技术、物资源源不断地得到各级各地的大力援助,就连我们的宣传工作也深受其益。为了支持配合我们的隧洞首段的工地宣传,当时的双流县太平公社广播站,还专门迁设于小堰口工地。并随时播送我们的工地报道稿件,经常帮助我们维修播音□等等。极大地提高了我们的工地宣传效果,鼓舞了大家的战斗士气。有了他们的大功率播音台站的积极援助,我们的工地宣传,更加如虎添翼,锦上添花。整个工地,方圆几十里,不论是白天黑夜,还是山岭坡沟平原,总是人声鼎沸,战歌震天,龙腾虎跃,捷报频传!
     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之中,在与广大水利战神勇士并肩战斗的日子里。我们的身心,时时刻刻都在经受着非凡的历练与磨砺。然而,让我们的心灵最受洗礼和震撼的,莫过于这样三种场面:一是,当年隧洞激战,民工战士们,抗瓦斯,耐缺氧,斗塌方,抢进度---没日没夜,废寝忘食,舍生忘死,前仆后继,上班的战友倒下了,下岗的兄弟们又冲进去。晕倒的同志被抬出洞外,一旦苏醒过来,马上又冲进隧洞,继续战斗。面对那种“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将死的危难留给自己”的壮烈场景,随时随地都会使人见而震撼,想而亢激,久久难忘。二是,每当隧洞两头相向掘进,将临打通,两边民工互相听得见锤钎声响,由两头见光成洞,先是可以互相握手;到洞口渐大,两头战士可爬身而过,相拥欢呼现场庆贺胜利的动人场面。我们都和在场目击者一样,无不感动得热泪滚滚。三是,每当我们看到,凡有民工队伍来到工地,双流、龙泉的当地百姓,都积极腾出房屋,热情地让民工们居住。整个工地打石声,放炮声,喇叭声,歌舞口号声,驻扎着成千上万民工的百姓家庭院落,民工们起早睡晚的喧闹声,更是长年累月,昼夜不停。但从来没听说,当地百姓与民工之间发生什么矛盾纠纷。相反,互相处的非常和睦,甚至主客难分。对比当今不少人“钱”字当头,重利轻义,更让人怀念此情此景,更觉得应当好好地感恩双流、龙泉等地的大好百姓。
       这一切的一切,教我还要特地感恩这龙泉山水利工程的是,它使我最强烈,也最深刻地磨练了自已的意志与情性;是它教我学到了在学校十年寒窗,都难以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使我这个仅有初中正规学历的农村穷孩子,有了以“琴文书画,诗词歌赋”,适应各种工作环境和岗位的能力。尤其像对亲身经历的龙泉山水利工程的乡情恋缘,更具了酣畅表达的条件与基础。虽然,从1972年底起,我因先后调去了区、县、地(市)十几个单位工作,而先期离开了这个一直持续了十年之久的浩大工程。也就没能再亲眼看到“洞库湖渠连成串,万众欢腾声震天”的喜人盛况。但不论在外地的内江,还是重返简阳家乡;不论在基层,还是在机关;也不论在岗工作,还是客居外地,退休赋闲,家教子孙,等等。我都从来没有忘记心念口传这个对自己大恩大德于一生,对简阳乃至天下百姓,都能永世赐恩赐福的千秋伟业。
       也许正因为这些,我的几位中学老师们,才于我六十生日之时,共同为我写下如此《自度曲》贺词:“民中学子,校园精英,勤学苦读,杵成针。文理哲,书画琴,全面发展满经纶。千般月色砚边过,无限风光笔下生。学业有成,事业有成。祖国建设虎跃龙腾。蜀中兴建大工程。钻隧洞,引甘霖,福及东山千万人。鼓舞士气造舆论,投身建设献青春。美哉冷君,壮哉冷君。----机关基层,勤勉从政,人民公仆,人民心。文与武,官亦兵。皆为合格螺丝钉。一身正气惩腐恶,两袖清风颂文明。民也开心,仆也开心。退而不休雄风犹存。抗击病魔续长征。研家教,育新人。满腔热情献纯真。集思广益新篇谱,著书立说传后人。一片爱心,一片真情。”
       面对恩师们的高赞鼓励,我既惭愧又感奋。于是,我在2000年患癌术后,治疗养病其间,专门花了十余年时间,切以简阳家乡各地,首先受益龙泉山水利的乡镇为基点,写下几百篇,达几十万字的辞赋诗文书稿。并在全国各大网站发表的同时,又先后集编成了《蜀赋新篇》《赋韵天府》《中华新赋》等书。其中,“中川市镇乡村篇”,更是集中叙写、歌颂了龙泉山水利,给简阳家乡带来的划时代意义,以及旷古空前的发展条件与未来前景。而我的下卷文集《赋韵神州》,则准备在自已七十生日之前,再行出版。届时,龙泉山工程的相关内容,会有更大量地展现于天下世人。十多年来,在与我的恩师,简阳著名辞赋家赵克伦,和好友苏文杰等人的长期艰苦合作之中,在家乡市镇乡村各级,和广大文朋亲友的积极支持下,我们都心甘情愿,不计得失地,共同为创建简阳“辞乡赋市”,弘扬以龙泉山工程改天换地的“雄州精神”,作出自已的努力和贡献!
                                          


post_newreply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 [url=]腾讯微博[/url] [url=]QQ空间[/url]
收藏 [url=]评分[/url]


回复编辑
[url=]举报[/url]



[tr][/tr]
胡利吾

486
主题
1563
帖子
1582
积分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中华文苑版主
积分1582
沙发
 发表于 2015-5-8 07:59:56 | 只看该作者

回首陈年看简阳,十年九旱见穷荒。
                                                    
开山百万愚公汗,引水三千智嫂江。
                                                    
碧血珍珠琢玉赋,湖渠库堰串琳琅。
                                                    
千秋伟业堪称大,赤地如今变富乡。
把先生诗自做主张改动了一下,奉劝先生折腰寻贤,以免让人贻笑大方,失之所望,望先生寻师简阳,有朝一日,报今日胡版胡言唐突诘责之怨!




管理回复 编辑
[url=]评分[/url]



[tr][/tr]
胡利吾

486
主题
1563
帖子
1582
积分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中华文苑版主
积分1582
板凳
 发表于 2015-5-8 08:12:18 | 只看该作者

俺是个直人,说话可能得罪,但相信多年之后,先生会胜淮阴侯!2763657652@qq.com朋友真期待




管理回复 编辑
[url=]评分[/url]



[tr][/tr]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5-5-8 08:26: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冷林熙 于 2015-5-8 08:55 编辑

胡利吾 发表于 2015-5-8 07:59
回首陈年看简阳,十年九旱见穷荒。
                                                    
开山百万愚公 ...


友君劳心,不胜感激。然,写诗作文,各有所取所需。我遵以实情真意抒怀为上,不拘格律,(当然也不反对别人遵从其愿)我以此古风表达,面对百万乡人,倒还没一人有你此等言词。我不是学者,且已年近古稀,(当然写个格律诗并非难于登天!)人间没谁可以万能万会。但连长写格律诗的毛泽东,也还并不主张普传格律诗嘛!批它“贻误青年!”而早已百花齐放之日,怎么可以只许格律一家独霸天下嘞?诚请友君鉴谅!不要持己之一长一得而非人之一切一然!再见!




管理回复 编辑
[url=]评分[/url] [url=]举报[/url]



[tr][/tr]
5#
  楼主| 发表于 2015-5-8 08:34: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冷林熙 于 2015-5-8 12:12 编辑

胡利吾 发表于 2015-5-8 07:59
回首陈年看简阳,十年九旱见穷荒。
                                                    
开山百万愚公 ...


我把你改的发了家乡,已多人表示,民众不欢迎这东东!不是你得不得罪。而是你太欠学养,妄自尊大,不可一世。我的乡友们说,你这一改,且不说那些附会造作之词,与当年工地的口号、诗歌极不合味合情!就拿终结之句“富乡”二字来说,就更没体现简阳开山营造地下人工长河与湖群水乡,“西部江南”之独特风貌。三十年改革以来,中国由穷变富的地方何止万千啊!怎能牵强附会,为炫格律之秀而一“富”以概之。这就是格律诗难以确切表达的致命缺陷!
    再谢你要我弯腰尊贤。无非就是叫我去请教能写格律诗的人。请问你知道有多少人写过格律诗吗?其实我也不是没写过学过。全国已有近十万人写过。不会的,也可在网上照着“韵表”套吧!如果把这些人都称为贤才的话,岂不反而把你自已也显的太平庸了吧!




管理回复 编辑
[url=]评分[/url] [url=]举报[/url]



[tr][/tr]
胡利吾

486
主题
1563
帖子
1582
积分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中华文苑版主
积分1582
6#
 发表于 2015-5-8 09:19:05 | 只看该作者

冷林熙 发表于 2015-5-8 08:26
友君劳心,不胜感激。然,写诗作文,各有所取所需。我遵以实情真意抒怀为上,不拘格律,(当然也不反对 ...

先生自称辞赋之乡,当发扬光大书香门弟之风,继先人高风;无论新体旧体,都有严谨文风;相信贵宝地人才辈出,远胜你我之贤能大有人在!贱徒利吾,从未进过正式校们,后自学几个烂字,亦到处卖弄,经常被人唾弃如狗屎,至今病入膏肓,积重难返。昨秉烛夜读,感先生赤子之情,勾我思乡之怀,正欲高攀先生,与之结为莫逆。先生文章感人至深,诗在下真的不敢恭维,愚拙在下多次与友人交谈,谓新诗必是最后赢家,但竞争力贵在炉火纯青,诗是文学人之瑰宝,对其应生敬畏之心,此【中华诗词论坛】,对皎皎者,更怀期冀之心,希其诗词耀玉烁金;对所衷之人,更是恨铁不成钢,是俺心浮气燥,一心仰慕高贤,以为得高师也,今早先生回复之诗,愚吾顿生失望之心,一时口不择言,得罪先生,利吾将向恩师辞职谢罪,以飨先生,有朝一日,能当面负荆请罪,以慰先生,之愿也。




管理回复 编辑
[url=]评分[/url]



[tr][/tr]
胡利吾

486
主题
1563
帖子
1582
积分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中华文苑版主
积分1582
7#
 发表于 2015-5-8 09:26:21 | 只看该作者

冷林熙 发表于 2015-5-8 08:34
我把你改的发了家乡,已多人表示,民众不欢迎这东东!

先生自称辞赋之乡,当发扬光大书香门弟之风,继先人高风;无论新体旧体,都有严谨文风;相信贵宝地人才辈出,远胜你我之贤能大有人在!贱徒利吾,从未进过正式校们,后自学几个烂字,亦到处卖弄,经常被人唾弃如狗屎,至今病入膏肓,积重难返。昨秉烛夜读,感先生赤子之情,勾我思乡之怀,正欲高攀先生,与之结为莫逆。先生文章感人至深,诗在下真的不敢恭维,愚拙在下多次与友人交谈,谓新诗必是最后赢家,但竞争力贵在炉火纯青,诗是文学人之瑰宝,对其应生敬畏之心,此【中华诗词论坛】,对皎皎者,更怀期冀之心,希其诗词耀玉烁金;对所衷之人,更是恨铁不成钢,是俺心浮气燥,一心仰慕高贤,以为得高师也,今早先生回复之诗,愚吾顿生失望之心,一时口不择言,得罪先生,利吾将向恩师辞职谢罪,以飨先生,有朝一日,能当面负荆请罪,以慰先生,之愿也。待有机会向尊敬的贵乡父老负荆请罪!同时祝先生高寿,以更多美文呈世!【利吾该死,以为头像是现在青年,便以老卖老,口出诳言,再三又向先生请罪!】




管理回复 编辑
[url=]评分[/url]



[tr][/tr]
8#
  楼主| 发表于 2015-5-8 11:36:55 | 只看该作者

胡利吾 发表于 2015-5-8 09:26
先生自称辞赋之乡,当发扬光大书香门弟之风,继先人高风;无论新体旧体,都有严谨文风;相信贵宝地人才辈 ...

我把你改的发了家乡,已多人表示,民众不欢迎这东东!不是你得不得罪。而是你太欠学养,妄自尊大,不可一世。我的乡友们说,你这一改,且不说那些附会造作之词,与当年工地的口号、诗歌极不合味合情!就拿终结之句“富乡”二字,就更没体现简阳开山营造地下人工长河与湖群水乡,“西部江南”之独特风貌。三十年改革以来,中国由穷变富的地方何止万千啊!怎能牵强附会,为炫格律之秀而一“富”已概之。这就是格律诗难以确切表达的致命缺陷!
    再谢你要我弯腰尊贤。无非就是叫我去请教能写格律诗的人。请问你知道有多少人写过格律诗吗?其实我也不是没写过学过。全国已有近万人写过。不会的,也可在网上照着“韵表”套吧!如果把这些人都称为贤才的话,岂不反而把你自已也显的太平庸了吧!
    网络交流,应当善意平等,请您也不必再三请罪之类。还是有缘之友嘛!




管理回复 编辑
[url=]评分[/url] [url=]举报[/url]



[tr][/tr]
9#
  楼主| 发表于 2015-5-8 11:40: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冷林熙 于 2015-5-8 11:42 编辑

冷林熙 发表于 2015-5-8 11:36
我把你改的发了家乡,已多人表示,民众不欢迎这东东!不是你得不得罪。而是你太欠学养,妄自尊大,不可一 ...


                            我 的 辞 赋 观 /冷林熙 
                                                             何止写赋当警钟  
                                              孤斋僻阁风雨路,千古美文名虚徒。
                                              我劝文昌爱百姓,不拘一格创新赋。 
       始于先秦,盛于汉魏之辞赋文体,因兼具诗歌、散文之优势特点,而颇有写人、绘景、状物、抒情、咏叹、叙事、论理之妙能。其如诗如歌,行云流水,高雅俊逸之风格神韵,使无数文笔大师声名远播,流芳百代,也让多少看官读者入痴入迷,千古诵吟。
       然而,也不无遗憾的是,由于历史的局限和人为的偏念等诸多原因,使辞赋的发展终难摆脱风雨飘摇的命运,而远不如同为古生古长的诗词戏歌小说那么百花齐放多而普广。其一时之历史兴盛,也只不过瞬现于区区蕞尔之宫院圣殿而已。
        笔者在成都从事家教写作和受聘开展文化旅游新兴项目创意策划,特别是探索传统文化同家乡新农村建设结合打造“中国辞赋之乡”,开展创新辞赋之写作实践期间,以成都及周边地区之山水风情、历史人文等题材,写下新赋文稿百余篇。相继有荣获首奖,入选辞书,和上墙、刻碑、登报之派用,并大多被“中华诗词论坛”,“中华风雅颂”评为精华文章。并被“中华辞赋家联合会”全部收入书库。特别是,当我将其发表于那些更多百姓读者的网站上,点击者多达数千、数万甚至十数万之时,则更增加了我推而广之,奉献大众,服务社会的期望与信心。
      尤其,惊见百姓大众,十之八九不知赋为何物。而常常囿于狭小业圈的作赋者,大多不论题材和读者对象,一味追深求古,盲目崇骈,偏于强化辞赋的“文学性、师古性、小众性”的旧时特点,而失于弱化它的“兼容性、记实性、大众性”发展需求;甚至只为求得学究专家之好评,争得赋赛之虚荣奖赏而寡喜,等等;(本来各种辞赋评奖只有专家而无大众参与就很值得商榷)而让唯尊“骚、骈、律之古赋,才为辞赋之正宗正品”之偏见一统天下。致不少作赋、读赋者,醉迷于古旧程式之作,孤芳自赏;而不知如此你推我促,使本来就命运孤寂而今虽稍有转机的辞赋,又随时面临重走与世隔离老路的严重危机。更不知,甚至还不愿看到,浅显而流畅的新赋,尤可亲近百姓,万家飘香,等等。正是这些,则更使我铁心坚毅,矢志不移,献身辞赋创新改革,不见辞风赋气之匡正而誓不罢休!      为便于人们对辞赋的特点要义,有个比较容易的了解掌握,我对辞赋的定义试作一个浅显明白的概念性表述:那就是----凡有一定量分的铺陈、比兴、对偶、等古风新韵而文辞舒美以明显区别于绝、律诗歌和散文者,都可称之为赋!
    虽然,我也喜欢、欣赏、学写过古赋。也一贯主张今古各类辞赋并存相长。但为辞赋长足发展和相对广普的良知和责任所警示,我不得不历经万千反思而深切悟知:种种古赋,甚而形为绝美之作。作为专门家研究、收藏甚或用以借鉴一些好的元素而使辞赋之“创新不失谱味”则是无可厚非的。但它绝不是现实,更不是未来首当推崇、提倡的辞赋发展的适时主体与顺世潮流。正所谓“继承不可拘泥,不是复古”为佳之,更不能把承古强化为比古赋还刻板,比古人更加古僻!须知,我们的文章到底是写给今人和后人,而不是叫古人看的啊!
       我的家乡坛罐及别的成都周边地域均为古蜀,尤其是三国文化的重要发祥衍生之地,名胜古迹,先贤遗风,世代英贤人文情脉,多而厚重;当今发展,累累硕果,步步高楼,而未来之城乡统筹,改革推进,成都东南龙泉山东麓,川中丘野,又有“两湖一山”广阔地域之文化旅游,“天府新区”及新农村建设,更具天赐良缘,大好机遇,无与伦比。借以新赋华章,简明、畅达,鲜靓、生动之奇功,将“天府之国”,今日蜀都之骄人风貌展现于世,其玉溅珠烁,脍炙人口,异彩流光,动人情怀,自会有目共睹,不言而喻! 
     作为辞赋之新篇习作,《蜀赋新篇》《赋韵天府》选了成都所辖及近邻之一市、一区、一县、一镇,一乡、一村、一坝、一山、一水等地域,特别是川西、川中、川南、川北城乡结合部之典型地区为题材集点。试想让古旧之辞赋不再束之高阁,孤守于幽深庙堂,学府书斋而得以继承发展,使之与时俱进,踵事增华,开一代平民文赋、散赋、语赋之新风,让其走进寻常百姓之家,成为助推城乡统筹,破解“三农”难题,构建西部发展高地强省,独一无二之“文化品牌”岂不快哉,乐哉 !
    恰逢中华文化更需大力发展之际,而以此书奉献给热心传统文化,有志于打造“中国辞赋之乡”的英贤、同仁们,让其大展身手,创出盖世功业,广施大善于万民,又是何等之至欣至喜之幸事也! !
                                                                                    
                              中国华晟辞乡赋市工作室
                              四川成都市锦江菱窠书屋
      





管理回复 编辑
[url=]评分[/url] [url=]举报[/url]



[tr][/tr]
10#
  楼主| 发表于 2015-5-8 11:46:57 | 只看该作者

冷林熙 发表于 2015-5-8 11:40
我 的 辞 赋 观 /冷林熙 
                                            ...

                                         因于一篇赋文评论之启示
      ; 为与文友们共同学习探讨辞赋乃至整个文学之道,特引“四川论坛”关于《阆中赋》中的一些评论以供参考:
                                                                                   
附:阆中赋: 
       鸿蒙辟裂,宇宙开张。乾枢寂谧,地纽贞刚。运千劫而成六合,荣万国而曜三光。朱羲辗转,则山飞而海立;紫气氤氲,亦蔼瑞而云祥。九阿藻丽,四野含章。绮分蜀地,得神州之胜景;锦错阆州,延嘉水之清芳。川北名区,曾盈王气;华胥故国,乃谓妈皇。枕昆仑之余脉,连剑阁之高岗。 
雾卷云翻,崖残壁断。烟浮曙岭,承天帝之神功;气敌嵩华,试山神之手段。万壑松涛,扬列嶂之峥嵘;千岩璧玉,露重峦之璀璨。立岠横峰,竟成百里之屏;铺霞缀锦,或为三巴之冠。山有蟠龙之态,骏马之姿;云藏翡翠之帷,琉璃之幔。寻梵刹而步丹梯,访幽居而临古岸。犬吠于天宫,鹃啼于仙馆。荷担农夫,常往返而逍遥;栖山名士,独遨游于汗漫。 
嘉陵水,碧玉波。通秦塞,出山阿。控龙砂而成水穴,堆黛石而卷青螺。暖晴沙而闲皋渚,涵雁影而舞烟莎。因聚气而藏风,灵龙不昧;亦迂城而绕阙,地脉宜和。激清流于万里,施恩泽之几何。九曲萦回,鸾翔福地;孤帆远澹,鹭起星河。白鹤衔鱼,立菱洲之短棹;黄童荡桨,闻舟子之长歌。 
群山拱卫,环万户之古城;一水逡巡,映千葩之晚照。巴国旧都,凭歌舞而张扬;滕王故苑,筑江亭而啸傲。城若棋盘,因唐宋之根基;街连楼宇,乃明清之格调。陋巷康衢,毓德含芳;飞甍镂槛,斗奇争妙。藏观音寺之清幽,烟袅香飞;耸华光楼之雄伟,鸾浮凤绕。藤窗合而槐屋开,庭院喧而华灯闹。青砖筑路,白石堆墙;小子歌谣,群翁把钓。少陵遗韵,尚在蓬门;翼德余威,犹存汉庙。 
煌煌兮帝苑,灿灿兮人文。得山川以庇护,享万古而弥新。汉修太初之历,落下闳星台逗晚;唐测河汉之机,袁天罡竹院迎晨。状元乡里,竟起梧桐双凤;水利世家,更看北宋三陈。子美避秦,结茅斋而吟佳句;放翁作客,游山水而醉芳醇。桓侯立马勒铭,卓然争秀;画圣寻幽探隐,焕若通神。韩娥不逊须眉,南征千里;张宪偏宜沙场,勇冠三军。天产地产,盛德以承百世;乾元坤元,高风乃惠斯民。 
吉地钟灵,丽天蕴秀。澡身何必尊卑,浴德无分长幼。锦岸十寻佛像,宝瑞盘空;塔山百丈浮屠,琼云出岫。洞号纯阳,观立云台;名遗后世,道传遥胄。耶教风行,因盖士利之奇功;信徒礼拜,有福音堂之崇构。悠悠矣,大道纷驰;郁郁乎,春风竟走。嘉言泽于乡村,宴乐闻于户牖。南熏之化,存忠信于千门;东户之风,荐孝慈于九囿。 
壑丘繁富,土宇祯祺。田桑涨绿,稻米流脂。保宁名醋,乃闻名于海内;蚕茧丝绸,曾列贡于唐时。且云古镇蒸膜,花红粉白;更有张飞牛肉,味俊香宜。北里之禾,俱归郊野;南山之豆,尽种彭池。傅筑莽苍之野,伊耕广莫之湄。恍如世外桃源,芳菲未艾;本是人间仙府,祉祚能期。乐山乐水,以造天人之境;克俭克勤,而安尧世之基。 
天道纵怀恩,细民犹做孽。堪忆隳突之况,劫火正熊,还观跋扈之时,斯文几绝。应怜拾匾为柴;更惜收刀聚铁。残碑断壁,蜀客流涕;夕照荒烟,瘦鹃啼血。前尘已矣,何妨广厦成群;后事备乎,毕竟苍山在列。卿云照,五谷昌;文德弘,歌声越。神仙之所,往昔犹存;阆苑之名,于今未歇。东风既惠,先制长歌;凤乐初鸣,再翻新阕。 
 
   按: 
以圈内常理,这本来是一篇难能可贵的好赋。据作者讲,他已经很注意少用古典,以减轻读此赋之难度了。然而,让我们想想看,为什么哪怕已是文章高手,他们也还是读得叫苦连天。
     请看2008年1月8日一位叫LEEBS的文友如是评论: 
                                                                          读赋苦,苦读赋,读罢三遍,犹难全了,实在是苦!
                                                                          珠玑赋,赋珠玑,写尽千言,不见牵强,诚为好赋!
      赋闲如我,还可附庸风雅读上几遍,面向社会,则有市场之虞.偶涉名胜,见有今人所作之赋刊刻,伫足者寥寥,问津者几无.即使名噪如魏明伦者,其待遇也不过如此.悲乎?不悲.社会发展至今,节奏如此,顺者昌,逆者亡,我们还是投降吧!
楼主辛苦了! 
“苹水”文友评:
      李先生说的倒是现实,现在作赋的实在太少,且作出好赋的更是稀少,附庸风雅的倒是不少,我所在的城市,要写赋,结果是偷袭别人写的赋,注上自己的名,然后竟然拿去参加评选,一位名家(货真价实的作家),他也写了一篇赋,结果竟被人抄了五次,令他本人哭笑不得……
   这样的事实在令人可笑,但可笑之下,又觉得可怜、可悲、可憎啊……    
          在下也冒昧一议: 此君之言,甚妙、甚实、甚恳、甚切!辞赋要摆脱远离百姓,束之高阁而只供少数精神贵族孤芳自赏,而清冷飘摇的历史命运,不与时俱进,彻底改革,是绝绝不会,万万不能长久而兴的!试想想,名之曰美文的辞赋,被人为地弄得规程浩繁,盲尊千古之旧矩,而不许稍有改变。一味求古追深,晦涩之风盛行。让想学写赋者,望而却步,不敢问津。而不少读者,也因大多不知所云,敬而远之,望赋兴叹,苦不敢爱!如此境况,哪怕你赋家大名鼎鼎,苦心孤诣,自以为其赋写的再好,也只能是事与愿违,白写无疑,空劳赋者一片苦心,一腔才情啊!论坛的写手们都尚且如此,读得苦不堪言,那让老百姓就更是可望而不可及了!
       之所以有人抄袭赋作,且能到处套用而欺世盗名!这和我们的赋作空浮虚华,缺乏记实性本身不无关系。大家不妨看看,舖天盖地的所谓‘好赋’,有多少是从实而写?其文句多是千篇一律,华而不实,与所写对象粘边甚少,不少句段,安在哪个地方都可以用得上。 
      我以为,辞赋要彻底摆脱时兴时冷的命运而长盛不衰,就不能高设门拦,把众多爱好者挡在写、读大门之外。为此,一要弱化它的文学性,增强它的记实性;二要弱化它的师古性,增强它的创新性;三要弱化它的小众孤赏性,增强它的大众共享性。是的,文史上早已不乏其例,越适大众,越是重实,而不要只重其形,越接地气,越好读、好记的东西,才会传之越久远、越广泛,乃至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呀!此当首为我自身之一世警钟啊! 
     以往,我的文章奉行“三不写 ”。即:别人写过的不写,大家熟知不写,可为读者留下想象空间的不写。现在看来还得增加“一不”,那就是,只有少数文人学士读得懂的也尽量不写啦!!                                                                     





管理回复 编辑
[url=]评分[/url] [url=]举报[/url]



[tr][/tr]
11#
  楼主| 发表于 2015-5-8 11:49:51 | 只看该作者

冷林熙 发表于 2015-5-8 11:46
因于一篇赋文评论之启示
      按; 为与文友们 ...


                                                          中国“辞赋第一乡”创生记                                             
                                                   ----(此文原为《蜀赋新篇》代 后 记) 
    山水不言,可著诗书万卷;文化无形,却藏魔力千钧。天府蜀西,遍藏奇珍异宝;中川丘野,亦是人杰地灵,古名故土,先贤文脉源远流长,文化积淀广博悠深。既知春秋芳华长驻,扪心自问咋传承嘞? 余以此之记,作答自问。命笔当起于生之根基,长之故地;撰文须念,养我之家乡父老,教我之师长先辈。由是可自知,辞赋之人何以跋涉、探索;“辞赋之乡”怎样艰难创生也!  
    简阳坛罐家乡,地处川中丘陵;与古蜀文化名城成都,仅一山之隔,阡陌紧连,唇齿相依,故尔深得蜀宗汉祖遗脉之神传;秉承“天府之国”人文之化育,而素来先业光烁,文明昌扬,人才汇聚。亘古灵地之间,既能指点江山,又善激扬文字,挥毫抒臆,笔铸华章,美文者不乏其人。然,鉴之种种原因,或疏于展示更张,荟萃发掘,而致成孤芳自赏,斗室玩味之类;或散失民间角落,悄然隐匿,无人问津;或环境□,胎死腹中,不曾杀青面世,则遭厄运,无以传播继承等等。     
    不才生于坛罐乡两河村,贫困之家,世代缺书少文。两上初中,均因天灾人祸而无终夭折。所幸家有叔父冷开华,自幼苦读诗书,甚为发奋,忍饥挨饿,矢志不移,终至中专毕业,就职龙泉驿区。因其擅长写作,并于我等晚辈之读书学习都很是关心。每有上报文章、作品,则书寄于我,并现身说法,教之以写作、为文之技能、要领。而我先后所在之贾家、坛罐民中校内,又有恩师卿逢润、唐仕福等爱好文学之才,早年从事新闻,见多识广,才思锐敏,语文教学,潇洒自如,十分了得。天助我 等学生之辈尤鱼之有水,虎之添翼也! 
     尤其卿逢润老师,因其多年有感即发,常写诗文,而遭致文革抄家关押,批成“牛鬼蛇神”而“九死一生”。但于学生之影响教益,却反而有增无减,至今尤深。与我同班同学,现西师大博导教授毛远明,77年仅凭此卿老师所教初中学历,即以当时之全市语文成绩第二名考进大学,便是最鲜明之例证。  
     而于本人,如斯各位师长,家校兼备,左右帮衬,身心示范,耳提面聆,亦岂不令我钝刀莽力,笨鸟先飞,与写作结下不解之缘,乃致大有须叟难离之情分欤! 
     斗转星移,荏苒光阴,弹指挥间,十年寒窗,几年农民,三十余年从党政,昏然过五旬。无须红头文件,一刀切下退二线;回首岁月蹉跎,可叹一事无成;不免心生遗憾,无颜家乡父老,有愧天地良心也! 
     紧接,又因天降横祸,身患癌症。生死关头,阴阳临界,更觉人生苦短,时日如金。恨晚尤须争分夺秒,知耻后勇而奋不顾身。报效家乡父老,奉献社会,当为今生最终之使命矣! 
     于是,家乡修桥补路,不忘捐资出力。回乡探亲养病,奋笔抒怀,寄情山水风貌,结集诗歌、散文,鼓呼开拓创新。然则久而久之,又感势单力薄,杯水车薪,叹自回天却乏力,前头新路,何以探索得觅寻耶! 迷盲之间,甚幸老天再显圣灵,助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 
     于成都养治期间,与早年坛罐民中校长赵克伦先生不期而遇,久别重逢。先生德才,早己深深领略,先生退而不休,蓉城家教,硕果累累,亦有耳闻。欣然加盟先生之家教写作,文来书往,情艺兼长,笔力日增,十年家教,起早贪黑,忘食废寝,自费著书,奖赠学生。不论同在成都,还是分身蜀京;两心、两笔“不曾一日闲过。”先生、学生、勉励、切磋、点评,日日通电话,书信亦频频。家教新书,五易其稿,十数余册,百炼千锤,卧薪尝胆,殚精竭虑,不惜衣带渐宽,鬓白身轻;终成捐赠家乡儿童、家长望梅止渴之学习佳品。克伦先生,年过古稀,一生奉献教育,且不懈诗文之笔耕。百卷书稿,上千诗作,苦心孤诣,碧血丹心。教学有良方,教子获大成,事业家庭皆优秀,飞声腾实,有口皆碑,名扬乡县市省。先生之功德人品,如星月照胸,激励我奋进不息;先生之诗文书卷,似甘泉入口,开启心脑,润泽腑肺;鞭策我不懈研读,勤炼勤写,苦中有乐,其乐无尽。读书写作,助我驱除病魔,体健如初,老当益壮更精神;写作读书,助我心志笔力双丰收,不断创新屡获殊荣。文章得首奖,年年评先进,区、市、省首家示范,新时代学习型家庭。先生之榜样,无不使我奉献家乡、社会而信心百倍,无怨无悔,永无止境也! 
      共先生之朝夕相处,耳濡目染,为文写作,更加顺心顺手,富于文采激情。当于长期写作实践之中洞见出,集诗歌散文优势之辞赋,千百年来“束之高阁,合者盖寡”,尤需发展、创新之时,是先生关于“厚积薄发”之多次提醒,使我在大量优秀传统辞赋之阅读中,确立了效学古蜀先贤司马相如,左思、苏轼,运用辞赋文化,助阵家乡建设发展之思路与决心。而当提笔赏试写作之时,先生《蹒跚集》之百千诗词,尤其那文彩飞扬,金相玉质之《都江行》、《任教》等精美佳作,则更加清晰地浮现眼前,而成为我最直接,最现实之范文、模本。古圣前贤,恩师先生,楷模在胸,典范于心,我之第一篇以家乡山水为题材,充满眷恋、赞叹深情而又不乏历史鉴诫道理之《高滩坝赋》,便于2002年秋正式诞生。以致07年克伦先生提出“打造中国辞赋之乡”倡仪之时,一再将此赋文作为这一宏大创想之发端、起始、标志与象征。 
     虽之,先生所言,并非不是事实。亦进而展示了先生之高风亮节、美德品行。然而,令我之不安与愧疚之下,才专此记文加以说明之。综我上述之所言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以辞赋等文集形式反映、赞颂家乡风貌,远不止于新世纪之初才算开始;更不仅仅是我个人之先知先为。家乡父老,师长,前辈,其思想、精神、品行、人格,其诗文、作品,智慧之果,汗水心血;他们于我等之培养、支持,尤其如克伦先生大量诗词文章之启迪、铺垫等等都无一不是这一构想、创思之基础、先导、先声、先例、先行矣! 
      时至05年秋,先生将离蓉移居北京。为与当年乡友,师生会聚,共商以文抒怀,养怡身心,助阵家乡改革建设。先生提议,并为我六旬寿庆日夜奔忙,以致一再推迟进京程期。共间,先生与逢润、仕福、诚心、顺智、杨波等多位恩师,学友之深情致贺,更令我没齿难忘,成为于我不懈读书写作之终身动力。同时,恩师、学友们致贺诗文之优美辞章,绝妙技艺,又为我习作辞赋给予了极好之启示与导引。 当我仍在成都,选以川蜀之颇具示范性意义之题材,写下20余篇赋文,准备单独集成《蜀赋新篇》之时,克伦先生又高屋建瓴、审时度势,为配合家乡坛罐之新农村建设典型示范,及时提出以三卷辞赋新书,合力打造坛罐“辞赋之乡”的倡仪。并以电话方式牵头,串联仕福、勤昌、子培等师生、乡友,迅速写出近二十篇辞赋,集成《坛罐赋歌》(第一集书稿,后改名《坛罐新乡赋》)。同时,远在北京的克伦先生,经过两年的多点选材,涵盖全国而收集撰写了230余篇赋文。此之《中华新赋》①又在他手中很快成形。拟于08奥运前,作为迎庆奥运,打造“中国辞赋第一乡”之盛大献礼。为近现代大型、大众辞赋新作新书之稀缺填补了空白。克伦先生在为辞赋,这古老而年轻的传统文化之创新发展,所作出之艰苦努力,真是难能可贵,无人企及也! 
     而今,家乡人民举旗务本,奋发有为,经济腾飞,事业升平,新人新事,春笋勃发,与日剧增;文化旅游,呼之欲出,葵藿相倾;佳美际遇,千载难逢,精神激励,赞颂文化,自当大用,应运而生。值此时节,更觉克伦先生之高瞻远瞩,打造“辞赋之乡”尤如春风化雨,水到渠成。为表达对先生之这一创想之无限感激,我几日里彻夜难眠,不能自己。在撰写出《坛罐乡赋》、《雄鹰赋》、《辞赋之乡创意策划方略》等等之间,又写下了“辞赋之乡楹 联集萃”: 
    其一,横批是:斗南一乡 
                           金宝坛罐,新村建设,典型示范,迎来天下宾客,福到中川丘野,催开文化旅游之花; 
                          古雅文章,神韵拓展,首例探索,请出庙堂书斋,喜进百姓人家,创建中国辞赋之乡。 
    其二,横批是:赋歌史话 
                           效学川蜀贤圣,相如东坡,喋血汉宋,写下不朽名赋,光耀中华文明古国; 
                           俾使坛罐师生,克伦林熙,呕心京蓉,创出无冕习作,续写华夏美文新篇。 
    诚然,提出口号、创想,写下辞赋书文,都仅仅是漫漫长途第一步。打造“中国辞赋之乡”还任重道远,而无异于登天探月,万里长征。但在先贤师长,家乡父老精神之鼓舞与感召之下,我等已抱定毕其一生精力之决心,誓让辞赋之花盛开家乡,“辞赋之乡”美梦成真。 
                                                                              四川简阳 坛罐乡人冷 林 熙 
                                                                  2007年12月6日于蓉城 锦江狮子山“明珠园 




管理回复 编辑
[url=]评分[/url] [url=]举报[/url]



[tr][/tr]
12#
  楼主| 发表于 2015-5-8 11:58:44 | 只看该作者

冷林熙 发表于 2015-5-8 11:49
中国“辞赋第一乡”创生记               ...

                     ==给各级党政宣传文化方志等部门的一点建议==
       
       牵动全国上下人心世势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实践,无疑将会给整个社会形态和人民群众的的物质文化生活环境、方式、内容等等,带来超划时代的影响与变化。虽然,这种旷古空前的嬗变转换,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过程;但是,随着旧有的城乡布局,和人口迁徙流动,在更广范围与更大幅度上的调整变动,便不可避免地会使长期历史形成的地域人文、乡土文化、民间秘笈面临分崩离析,悄然消散甚至不复存在的严重危机。有鉴于过去单一的“大城市化”,对软、硬生态多有破坏的历史教训,习总书记在全国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特别指出:新型城镇化建设“要让老百姓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字字千钧,语重心长的话,前半句指的是必须注意自然生态的保护;而后半句,就是专门告诫我们,还必须保护好乡土非遗,地域人文,民俗文化等等。
      回顾以往,传统的记载地方史事、遗珍名胜、民间人文之手段、方式,最常见的就是各级政府部门承担的地方志撰写形式了。长期的实践证明,地方志的写作记存,虽有细致入微、内容详尽的特点与好处。但它终因面面俱到,内容繁冗而使其展示形式单一呆板,很不灵活,很不便为大众记读、传扬。以致不少的地方志写作记存,几乎都成了徒走过场,写完了事,而长期闭锁于柜屉之中,与广大老百姓并无眼缘之功用。
      相形比较之下,运用辞赋文化形式与地方志写作互补并用的办法,则可以更加有效地让地方人文生态的继承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近些年,改革开放,文化繁荣,千古辞赋,应运方兴。在无数志士仁人和广大辞赋爱好者的共同努力之下,运用辞赋文化反映、记载、传承地域人文、遗珍的成果已是有目共睹,初令人喜。
      显而易见,辞赋文体的写作记存,较之方志等记叙散文,更显短小精悍,文采姝美,展示灵活,有望喜闻乐见者日渐广普增多,起到更大的社会功用。往往它只需几百、千把文字,便可将一村、一乡、一镇一团体,乃至一市一省的历史人文,万象风情尽展无余。其内容既可入书览读,又能上墙、勒碑,传之广泛久远。如果说,以往的辞赋写作,由于过分偏重沿袭古旧单一的形式,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以地方风情为主要对象的辞赋文化的更好更快发展的话,那么,新型城镇化建设蓬勃兴起的强势推动与迫切需要,正可以倒逼我们,刻不容缓地加速辞赋文化的创新改革。而认真改变,以往只重其“规程性、师古性、小众性”的旧有特点,而轻视其“灵活性、记实性、大众性”之现实要求的写作趋向。让千百年来束之高阁,只供也只能让少数人孤芳自赏的辞赋文化,真正走进乡镇村落,走进寻常百姓之家。
      鉴于,我们于前几年开展的“辞乡赋市”创建活动中,在一些乡镇试行创建“志、赋”两书,已取得过良好反映的实例,我们再次特别恳切地向各级、各地宣传、文化、方志等有关部门建议:为了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更好地抢救、继承地方人文生态,应当抓紧实施辞赋文化的运用发展工作。其中包括,写作队伍的组织、培训,城镇乡村地域文化,民间秘藉的保护规划,收集整理,上网备查等等。努力为各级各地撰写设置“方志、辞赋”两书,并行共用、共存之实践而创造条件。
      同时,也要呼吁、建议,所有关于辞赋文化写作、传播的社团、会所、网站、媒体,以及广大辞赋作家与辞赋爱好者等等,都应当积极行动起来,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大好形势,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和办法,书写更多更好的辞赋华章,在抢救、继承、阿护、发展民间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中作出更加突出的成就与贡献!
      在此大任当前,大局考验,大急呼唤之际,各人、各体,都应消除门户宗派,争名争利之种种偏见,除正常有益的相互探讨而外,千万免做那些无休无止,无功无德的争吵论战,互相攻击。而多干有利于让更多辞赋爱好者入门参与,投身辞赋文化的改革创新,顺世发展的好事实事。设若至此,可以想见,如果大家团结一心,共同努力,真正开辟出一条各级各地,市县乡镇,村落团体,机关单位都能“志赋两书”并存、写作之新路,那该是一个多么振奋人心的局面。还将会造就一个多么庞大的辞赋文化产业队伍。而且,又将可以使我们广大辞赋爱好、写作者们大展身手,会有多么更加宏阔的用武之地啊!
               
                   有道是:        
                              放眼百代文史篇,几多风雨辞赋苑。
                              天赐良机令光复,革故鼎新莫等闲。




管理回复 编辑
[url=]评分[/url] [url=]举报[/url]



[tr][/tr]
古月梦真

179
主题
4458
帖子
4487
积分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中华文苑版主
积分4487
13#
 发表于 2015-5-8 21:42:39 | 只看该作者

很有见地,吟诗作赋,文章对联,其目的是给大众看的。不论体裁体裁,什么格式,只要能够大众接受,就是有生命力的东西。问好冷老师!




管理回复 编辑
[url=]评分[/url] [url=]举报[/url]



[tr][/tr]
14#
  楼主| 发表于 2015-5-8 22:19:21 | 只看该作者

古月梦真 发表于 2015-5-8 21:42
很有见地,吟诗作赋,文章对联,其目的是给大众看的。不论体裁体裁,什么格式,只要能够大众接受,就是有生 ...

深谢古版慧眼独到、求实务真之高见!感佩热忱善美之情怀!遥握问好!




管理回复 编辑
[url=]评分[/url] [url=]举报[/url]



[tr][/tr]
蝴蝶翻飞

137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中华文苑栏目管理员
积分10162
15#
 发表于 2015-5-8 22:39:19 | 只看该作者

这一切的一切,教我还要特地感恩这龙泉山水利工程的是,它使我最强烈,也最深刻地磨练了自已的意志与情性;是它教我学到了在学校十年寒窗,都难以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使我这个仅有初中正规学历的农村穷孩子,有了以“琴文书画,诗词歌赋”,适应各种工作环境和岗位的能力。发自肺腑的真情和感激之情,问好先生。




管理回复 编辑
[url=]评分[/url] [url=]举报[/url]



17#
  楼主| 发表于 2015-5-9 06:15:59 | 只看该作者

蝴蝶翻飞 发表于 2015-5-8 22:39
这一切的一切,教我还要特地感恩这龙泉山水利工程的是,它使我最强烈,也最深刻地磨练了自已的意志与情性; ...

谢谢常管鼓励有加。遥握问好!



                          这本来是一篇难能可贵的好赋。摘冷林熙先生言】
                         投身诗坛,学到不少。【春江水暖鸭先知,胡某自现丑态,以警世人!】胡利吾诚惶

本文发表于 2015-05-28 09:53:33 ,被阅读过 1466 次   
点赞(0)
收藏文章(0)
向编辑推荐

点击分享
最近读者
发表评论
回复: “@楼主”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评分:               
内容:
呼朋唤友(@好友)
    
举报不良评论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