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雁南飞的个人空间

折翼雏鹰空壮志,残辉落日枉嗟乎。归田解甲谁为伴?唯有诗词与酒壶。   
也谈古韵/新韵      文/【北雁南飞】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浅谈古韵/新韵
古韵(平水韵、词林正韵)、新韵(中华新韵)的讨论(或者说争论),不论是学术界还是草根圈,都是热议话题,今天对这老掉牙的话题想谈谈自己的观点,首先 声明一点,仅仅是抛砖引玉交流、谈谈看法而已,可能会遭到唾沫,和谐环境,大家可以心平气和探讨,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相衬相映,共荣诗坛。
平水韵、词林正韵是几千年来的引领诗词的国粹,是中华几千年文化积淀,是中国的骄傲,应该弘扬传承。自唐代格律诗形成后,格式与用韵构成了格律诗的基本形 式,韵在诗中的作用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为了规范用韵,先后出现了《切韵》、《唐韵》、《广韵》、《集韵》、《礼部韵略》、《五音集韵》、《古今韵会》、 《中原音韵》、《洪武正韵》、《佩文诗韵》等等韵书,宋末山西平水人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同期山西平水官员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对韵部 的分类相对科学适用,因此流传较广,因刘渊和王文郁都是山西平水人,他们编撰的韵书被人也称为《平水韵》。不是我懂得多,上述从百度摘取,不是抖落学问 哦,哈哈!
我们从韵书不断更新修订的历史脉络来看,韵书做为规范诗歌用韵的典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了各自的作用。每一部韵书都代表着一个时代语言发展的特点,每 个朝代都有自己的韵书出现,这是汉语言发展的结果,也是历史不断发展的必然产物。距我们时代最近的韵书当是清代的《佩文韵府>,民国时期,官方在诗 韵上基本没有什么作为,至二十世纪官方推出《中华新韵》之前,也基本延续着平水韵,因此,源于宋代,成于清代的平水韵统治了近代中国诗坛300多年,无疑 在人们的心中树立起了诗坛《圣经》的地位,上面赘言所述诗友们都知道,我也是从网上摘抄学来的,无非阐述一下, 歌功颂德一下古韵的源远流长。学古体诗词必然要对唐诗宋词加以研究,从古诗中获得营养,也是必要的。不懂古韵就无法很好地理解唐诗宋词的格律,但我觉得这 是学术研究的范畴,像我等草根略知一二即可。
但历史在发展,如今汉语拼音是是我国汉字的一种普通话音标,普通话又是中华语言趋向(至少到目前为止)。试问,普及诗词应面向大众?还是学术研究?《中华 新韵》是今人依据现代汉语拼音和汉字读音对诗韵进行的重新规范,是符合时代发展和人们的语言习惯的,部分诗友则认为《平水韵》才是正统的韵书,凡是大家写 诗都用《平水韵》,依《中华新韵》写的诗上不了桌面,登不了大雅之堂。这让我很是不解。自学诗时起,我就基本上用新韵,因为用新韵少了背韵书的烦恼,想用 随时就能拿出来,方便快捷创作,而且现代人懂《平水韵》的不多,很多人读不出《平水韵》里一些字的古时发音,如果按《平水韵》入诗,可能人们阅读起来也存 在一些困难,把一首本来押韵的诗读得面目全非,令人扼腕。不知诗友们有没有看过河北电视台的【中国好诗词】节目,主持人用普通话朗读,尚可原谅,而参赛者 也用现代读音(中华新韵)背诵古诗,全无古诗的韵味,律诗常用出句尾字仄,对句尾字平,来体现起伏,而古韵出句不少尾字读不出仄,怎么体现诗的音韵美?如 主席的“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杜甫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按现代语音读唐 诗,就可能会出现平仄混乱和不押韵问题,尤其在现代汉语中,入声的消失更增加了我们对古诗词理解的难度。按新韵读,就缺少了音韵美。今人写诗是给今人看, 又不是给古人看的,所以,我觉得新韵更符合当代人的阅读习惯,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现在普通话的普及,是借助了现代传播技术这个利器,电视、电影、广播、交 通以及强有力的教育体系、行政体系等,政府要求学校上课要讲普通话、政府办公要讲普通话,所以说,采用新韵入诗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而平水韵,是一个 凝固化的音声体系。实质上它是一种书面的拟音体系。
我可以自豪地讲:新韵不用查字谱基本运用自如,试想:出门旅游、把盏小聚,像《刘三姐》里莫老财的雇佣歌手一样翻歌谱,岂不贻笑大方?(当然可以说我吃不 到葡萄说葡萄酸!)。其实现在诗词面向大众,我觉得还是新韵上口,不懂古韵的阅读者,按汉语拼音念古韵诗词,怎么产生美?小时候背主席的【蝶恋花】“倾盆 雨”,谁知道念“汝”啊!现在连我孙子的幼儿诗词读本的注音也是普通话标准注音,如“一”,随后面的字而变化平仄,斜,标注也是xie,李白、杜甫听了, 鼻子还不气歪了?将来可能只有学术界研究了。不少用古韵的诗友会写(就算不是查字谱的),但问问他,会朗读吗?往往语塞,诗词不光是看的,还需朗读!有几 个能读出入声韵的味道?诗词不像京剧,以唱的形式流传下来,你听听京剧的唱腔、念白,保存着古韵的读音。有人说平水韵写的诗词是哑吧诗词,你无法用古音把 它读出来,我认为略显偏颇。其实千百年来,我们的诗词不是像现在这样“念”的,不是朗诵的,而是吟诵的,吟诵可以通过“平长仄短入更短”的处理,把韵书中 规定的平声字人为地拖长、把上去声也拖长但长度 比平声短、把入声也拖长但长度更短,从而形成抑扬顿挫的曲调。上月中央台播出的《中国诗词大赛》∵16岁参赛者的吟诵,现在听不到了。
收藏夹里有一首忘记从哪儿顺来的打油,过于偏激,痛扁平水韵,这样不好,我修改了过激词语,改了其中十五句:
《戏说古韵》
我读古之韵,越读越蒙咚。东冬怎不同,老汉迷惑中。
敬径分了家,鸭鸽却同笼。南栏不同韵,夫叔不同宗。
杳咬音一样,硬是说不同。分了萧肴豪,又分庚青蒸。
且看十三元,有恩又有怨。一部混两韵,有盲又有睛。
堂堂入声韵,不少变平声。白字本阳平,却把仄声充。
古人行古事,何必盲依从。写诗翻字谱,麻烦又累人。
今人用今韵,泥古事无功。古音难知晓,不妨用今声。
有了中华韵,才觉读得通。劝君容新韵,顺应时代风。

平水韵虽然经历了几次修改,但仍然存在令人费解的韵部,比如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既然分了韵部,又为什么搞了个邻韵可以通押,还鼓捣出个什么进退格、 孤雁格,明知不对,自圆其说,从这个角度看,还是新韵靠硬,九文就是九文,十一庚就是十一庚,不整幺蛾子。十三元中元与魂、浑、温、孙、门、尊、存、论、 敦、墩、炖、暾蹲、豚、村·······。与现代读音八竿子打不着,却与十四寒的韵尾完全一样;十五删的删与十四寒的姗姗来迟的姗、蹒跚的跚,读音一模一 样;更不用说一东二冬了。再举个例子,我曾以嗟来之食的“嗟”的读音,请教过不少推崇古韵的诗友,得到了三四种不同的答案,叫我哭笑不得。所以我常想,诗 词到底怎么发展?为谁服务?种子需要土壤啊。
郑重声明:从上述“谬论”中看得出我推崇新韵,是新韵的拥趸,但绝无贬低古韵之意,我学习诗词时间不长,也从网上搜索了一些古韵知识,但总搞不懂古韵分韵部的依据,像上面讲的十三元,十分苦恼。而新韵十分明了,就是按汉语拼音的读音韵尾归类。
二、多音字混乱:古韵新韵都存在多音字,古韵多音字中平仄两音意思不同(如:扇、传、骑、令),尚可理解,而有些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的(如:醒、听、看、 过、望、忘),百思不得其解。而新韵的多音字由于现在语言交流涉及,清楚多了。有一些语言流变的字(如一、不)的读音,可能较难区分,但可以通过学习普通 话加以解决。我有个体会,一字诗,特别是八个一的《七绝》一字诗,用新韵可以通过语言流变解决合律的问题,而平水韵“一”永远的仄声,往往(不是绝对)需 要通过拗救来解决。我曾经与诗友交流过,如下面这首新韵合律,而平水韵必须通过拗救修改:
一轮望月一渔灯,一片竹筏一老翁。
一羽鸬鹚一旧网,一江碧水一方情。
又如:
一日春风一日暖,一株杨柳一株桃。新韵都能通过语言流变解决。
中华新韵顺时代应运而生,有着肥沃的土壤和辛勤的培育、耕耘者,一般说来,新韵比古韵要简单、宽泛,且容量大,这对于繁荣诗词创作应该是有促进作用的。但 我也不回避新韵的不足之处。例如九文、十一庚韵脚过宽,尤其是十一庚,由ing(情)、ong(红)、eng(风)iong(穷)四个韵母的韵脚组成,韵 头、韵腹、韵尾差异,使得诗词朗读不上口,我的感觉,只有韵尾相同,读起来才上口。根据我的体会,建议新韵诗友在选用十一庚(平)时,尽可能用同一韵尾的 韵脚。
被国人称为“中国的三大国粹”的京剧、中国画、中医学,解放以来,也在传统的基础上试水改革(可能没改革的只有中国象棋、围棋):
京剧,新中国建立以来,不论是舞台背景道具陈设,还是唱腔设计配乐革新,都有突破:且不说文革的八大样板戏(这批样板戏在继承传统京剧艺术的基础上,进行 大胆的创新,配上了管弦乐,威武雄壮,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梅派嫡传弟子杜近芳改革唱腔的《红色娘子军》,脍炙人口、袁世海扮演的鸠山……)、还有《白毛 女》、《柯山红日》,至今票友学唱者众,并普遍认为现代京剧比传统戏高亢难唱,尤其是青衣。中央台【空中剧院】剧目中,也有将传统戏丑角台词,因地制宜戏 谑地掺入了“北京烤鸭”、“狗不理包子”、“南翔小笼”等现代词儿,总不能是离经叛祖,亵渎国粹吧?
中国画,刘海粟、李可染一些老一辈国画大师们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进行变革,不少精品字画也用了简化字。
中医学的改革更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计量从“钱”改成了“克”,钱,可否理解为古韵?克,可否理解为新韵?窃以为这是顺应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煎药从瓦罐换 了不锈钢蒸锅,飞速发展,继承——挖掘——发展,是优秀民族文化繁荣的正道,为什么一些古韵的推崇者容不下新韵呢?说句偏激的话:你循古索性循到底:抛弃 钢笔,用毛笔写繁体、写竖体字!扔掉西装,穿长袍马褂!因为老祖宗是这样滴!老底子男人可以三妻六妾,女人必须从一而终,现在行吗?法律等着你,女同胞扁 死你!
再说说两个题外话,不少诗友说:诗词是带着脚镣的舞蹈,什么对仗、押韵、八戒,太束缚人了,我认为,既然玩诗词,就要讲究改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按 格律,不如去写现代诗。诗词跳水、体操可有一比,比如跳水动作,107b,就是“向前翻腾三周半屈体”,运动员可以脚没绷直,可以大水花,但不能两周半, 两周半就是动作失败, 这就是等于用没用格律,用了格律,有瑕疵,酌情扣分,而没用格律,0分。又比如跨栏,就是跨,哪怕踢栏,但不能绕栏,赛跑起跑 可以下蹲式、站立式,却不能抢跑,道理一样。体育运动、奥林匹克经历了两千多年,不少规则也在逐步完善,以前不讲究风速,随着科技发展,规则也在不断修 改,这叫与时俱进。
还有,诗友间常有唱和,窃以为,出于礼貌,你和诗友,最好依诗友的韵,唱和需具备词牌、韵脚、关联三要素,仅从形式讲(暂且不考虑诗词的水平),词牌同、 韵脚为步韵,意境有关联而不雷同为极品;三者具备为上品;词牌、韵脚同,意境关联稍异,略逊。词牌同,韵脚、意境异,为中品,三者异,为下品。同时,新韵 古韵在一首诗内不可混用。扯远了。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古韵孕育了诗词;新韵将延续诗词的生命。古韵新韵应该共存。古韵悠悠、鲜有现 代词的诗词,不妨试试古韵,老太太穿露脐裤就不好看了。而写现代题材的诗词,不妨用新韵更为合适,但切忌古新结合,长衫外面套西装不伦不类,圆凿方枘是难 以相合的。
中华诗词学会对古韵与新韵,提出了“倡新知古”的“双轨制”,不薄古韵,提倡新韵,也应是大家认同的观点,我认为是继承和发展中华诗词艺术的正确方向。我 们现在写诗,无法保证后人读起来押韵,就像我们现在读古人的诗一样。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保证的是,我们现在读起来押韵。既然无法预测未来,那就先保眼前 吧,这是很现实的选择。从另一个角度讲,固守古韵不利于当今普通话的推广及国语的规范化好诗词的普及,就其对于初学者的繁难艰涩,便拘滞了传统诗词的复苏 再荣。以上是我对古韵新韵之争的一些看法,希望得到支持。



本文发表于 2014-08-14 07:42:42 ,被阅读过 1138 次   
点赞(1)
收藏文章(1)
向编辑推荐

点击分享
最近读者
发表评论
回复: “@楼主”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评分:               
内容:
呼朋唤友(@好友)
    
举报不良评论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