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诗管理
【七律】子有风,从孔夫子姓子说起
发布于2020-12-30 00:31 点击:687 评论:0 作者:湯安


前面《嫦娥》一文中提到西方思维和文化侧重的不同,中华文明的特征是非常注重人与人的情感关系;另一方面,中国人智商在全世界拔得头筹。不过,许多人并没有想到二者之间有着深层的客观历史联系。


不论西方、印度还是中国,不同文化哲学宗教都采纳因果论的哲学思维,也即因果关系(英語:causality 或 causation),它是一個事件(即“因”)和其后第二個事件(即“果”)之間的作用關係,其中後一事件被為前一事件的結果。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印度教的业因说,佛教的因果诠释的都是关于因果论内容。


那么,中华文化注重人际关系和保持高智商的背后有什么样历史文化原因?下面这篇文章通过中国古代严格的姓氏传统规则解析了其中的因果论。这些比先秦诗经时期还要早的姓氏规矩历代一直尊崇执行在中华文化圈没有断裂过,它客观上乃至无形中默默确保了优质基因的发扬光大,维护了中华特有的家国精神和人文情怀。


为什么这种由上而下的姓氏文化对中华民族的种族发展的影响非常重要?人们已经从这回应对新冠疫情的中国与欧美印度之间的巨大不同看出端倪,至少这是目前欧美印等许多国家主流媒体和智库热议的一个话题。


12月26号英国“经济与商业研究中心”(CEBR)智库在对193个国家与地区经济进行预测后得出结论,经历新冠疫情后,中国经济将在2028年完成对美国的“超车”,比去年预计的提前整整5年。第二天,印度《国民先驱报》发表文章《疫情导致印中GDP差距扩大十年》。12月30日,日本《文艺春秋》月刊2021年1月号(提前出版)刊发题为《新世界地缘政治学——“东亚的崛起”和“西方的没落”》一文(作者为日本智库亚太倡议组织主席、《朝日新闻》前主编船桥洋一)。美国《华盛顿邮报》近日发表了题为《没有任何疫苗能够终结美国的无知和不理性》的评论文章。


或许现代政治预测很难与古代文化传统直接相关联,只是至少在冠以惊变或者攸关的事情方面应该这么做。新冠疫情表明把目光放得长远一点、历史联系地看待今天和未来趋势能够看得更清楚,预测得更准确。


展开这个话题需要举一个十八世纪欧洲皇家贵族的例子。


要理解这个例子,首先需要解释现代心理疾病的一个名词,孟乔森综合征(Munchausen syndrome),这种心理疾病是指患者通过描述、幻想和假设,为自己安排出某种疾病症状,它是一种热衷于假装有病乃至主动伤残自己或他人,以取得同情的心理疾病。他们在服药、打针、住院动手术时非但不痛苦,反而显得非常兴奋、愉悦。严重的患者会通过伤害自己加重病情,使表现出来的症状更符合自己所描述的疾病。除了患者不断强化自己所期待的病症,这种病症还有求医癖、住院癖、佯病症等相关行为和俗称。此疾病得名于德国的一位毫不起眼的落魄男爵——凡亥.冯.孟乔森(又译作闵希豪森)男爵(Freiherr von Münchhausen),此人一生虚构了许多自己的冒险故事,如在月球上漫步,拽着自己的头发让自己升天等。1951年,一篇发表在英国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上的文章,第一次以孟乔森综合征的名义命名这种症状。


男爵这一官爵本身就比较滑稽,它是中国古代封建制度五等爵中的最末一个等级。从出土的甲骨文可知,早在商朝时已经有了“男”这一爵位。《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周礼·夏官·职方氏》郑玄注:“男之言任也,为王任其职”,《逸周书·职方氏》孔晁注:“男,任也,任王事”。周诸侯中的男爵有“许男”、“骊戎男”等。
秦、汉朝使用的二十等爵制度内没有收纳男爵。唐朝设县男爵,宋朝保留有男爵。明朝以后不再设男爵。一言以蔽之,这是平民爬级所需的一个最低等的门槛级爵位。无怪乎凡亥.冯.孟乔森一生都在绞尽脑汁地瞎折腾。


如果对照分析,欧洲尤其是十八世纪英国中上层社会女性很多都患有孟乔森综合征,她们本身是正常人,为了攀附皇家或者上流社会王公贵族而需要模仿皇族公主名人的许多偏离正常健康人的地方。如面色惨白,容易晕倒和弱不禁风,偏食,奇怪步态等等,不这样就不能被看作贵妇人。原因比较经典,当时欧洲皇族为了确保家族财富不流入外人田地庄园被迫长期近亲结婚,导致不同国家皇室之间的联姻都是在几个亲缘家族之间反复进行,高度近亲繁殖的结果是出生的子女多数体弱多病不少还智商不高,但是,他们富可敌国,仆人众多,是货真价实的皇族或者贵族,因此,人们不以他们的病弱为病态,而是当做宫廷时髦,整个社会趋之若鹜,流行生病和女性的病态言行,那些生不出来这些遗传病的女子纷纷节食束腰,一步三咳地装病,而且,在听到令人欢喜的消息后最大的反应不是欢笑欣悦,而是晕厥和受到绅士们的救美,当然这些只有公众场合才会发生。人们甚至服铅和一些如毛茛科有毒草药植物制作的毒药来人为制造逼真的病弱敏感和中毒症状,目的就为拥有一身如假包换的公主病。自然,男性则以娶病态女性为时髦。有一部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的小说描述的就是一位擅长晕厥和假装心脏病肺结核的娇小寡妇频频通过装病专门嫁给身高马大的有钱绅士或者军官以满足对方英雄救美的心理需求。结果,这位时常让自己濒临死亡边缘的命硬寡妇一连串地“妨”死了四、五任丈夫,家里财产越积越多。那时候没有心理学和孟乔森综合征这些专有名词,有的只是这种时髦的公主病普世流行。社会流行必然带来对后世的影响,效果远比蝴蝶效应(The Butterfly Effect,由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1963年提出)来得巨大。


2020年最后一天,纽约时报隆重推出四位记者联合创作的超长宏文,题目非常地公主病孟乔森症,以至于连西方不少读者都看不下去了。在这篇题为《25 Days That Changed the World: How Covid-19 Slipped China’s Grasp 改变世界的25天,中国如何让新冠病毒溜出来(祸害世界)》的呻吟长文里面纽约时报大秀维多利亚梨花体,一边惊叹中国政府高效有力地控制新冠肺炎病毒率先走出疫情,一边震惊中国体制的僵化无力,在病毒出现在武汉之后不去应对,把新冠肺炎病毒传播到高度有效抗击疫情的西方民主体制国家。


——中国从去年十二月就一声令下十四亿人戴口罩,举国隔离在家,连春节都不出门。反观西方国家的民主体制政府,一直到六七个月后的夏季还没有拿出像样措施和强制性规定戴口罩更不用说封城隔离,全民群体免疫养蛊出变异病毒的英国迟钝到整整一年后的这个月才突然想起来封城,疫情防御能力最差成绩世界垫底的美国到现在就连福奇博士也弄不清到底是在第一波疫情之中还是发生了第二波疫情。中国在武汉发现新冠肺炎病毒的一个月只能就完成病毒鉴定和全系列测序,把在中国发生的新冠肺炎病毒确定为C型种类,而美国至今不公开也确实闹不清到底有多少种类型的新冠肺炎病毒感染美国民众,尤其弄不明白的是为何只要世界各地一发生新型变异新冠肺炎病毒,美国就立刻能检测出没有任何旅行史的同样变异病毒。2020年新冠肺炎患者着实给川普和纽约时报开了一个史无前例的玩笑。


读完纽约时报甩锅神文之后,感慨良多。这一代的西方民主体制国家比起两千三百年前的古希腊亚历山大大帝的国家真是要病态不堪得无与伦比,连半点亚历山大的老师亚里士多德的因果论思维能力都没有继承下来,却不愧为凡亥.冯.孟乔森男爵的公主病继承人。


至于欧洲智商不如东亚和中国高,尚不清楚到底是近亲结婚这只历史蝴蝶,还是孟乔森综合症这只时髦蝴蝶带来的欧美民主体制的玩笑效应更大。


题之:



子  有  风



文/湯安



物人尚与情相称,成败无非志隐公。
杰克灯笼魂聚散,许公鞯下鹜遥同。
吟诗鸥鹭情方洽,颂雅琴书曲未终。
万里长天心不老,罡蝶振翅转西东。



子,孔子,姓子氏孔(详见下文)。杰克灯笼(Jack-o-lantern),源自英国的古老传说,有一个叫杰克的人非常吝啬,因而死后不能进天堂,也不能入地狱,他的魂魄不散,提着灯笼四处游荡。人们万圣节前夜吓走游魂恶鬼的鬼节南瓜灯(Jack-o-lantern)称作杰克灯笼。许公鞯,鞯为垫在马鞍下面的衬垫,名鞍鞯。隋人许公为显风雅豪华,使用高贵材质制作的雪白鞍鞯垫于骏马坐鞍之下并露出三寸,一时引领时尚,世人趋之若鹜。典故自《隋书》卷六十一《宇文述传》附《云定兴传》:「述素好著奇服,炫耀时人。定兴为制马鞯,于后角上缺方三寸,以露白色,世轻薄者率仿学之,谓为许公缺势。」遥同,遥相呼应,原指于远方和诗。罡蝶,扇起罡风的蝴蝶。罡风,道教谓高空之风。后亦泛指劲风。亦喻恶势力,这里借指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罡 gāng 〔天罡〕古星名,为北斗七星的柄星。











【转载】


孔子不姓孔姓子,屈原不姓屈姓芈,一篇文章帮你搞清楚先秦姓氏


点击:72  作者:三观刷新事务所

来源:今日头条

发布时间:2020-12-29 09:46:52



关于孔子的姓名,我们小时候有的课本上是这样介绍他的: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

这个介绍在今天看来,似乎也没什么错,毕竟孔子的后人现在都姓孔,往回追溯一下,老祖宗自然也是姓孔了。

但如果从历史的眼光看,较真一下,孔子还真不姓孔。

那孔子到底姓啥呢?这里我先卖个关子,先讲一下先秦姓氏的规则,然后再告诉大家答案(大家自己也能轻松得出答案)。


孔圣人到底姓啥呢?

先秦姓氏分开,使用有三个原则

《通鉴·外纪》这样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是用来追溯你老祖宗的,氏,则是用来区别支系子孙的。

“姓”和“氏”这两个字,现代经常并用,基本上是同一个概念。但在秦汉之前,这两个词有着严格的区别。“姓”起源于母系社会,用来表示母系的血统(看“姓”的字形,即可略知一二);“氏”则是起源与父系社会,为同姓衍生的分支。

西周初年,周王室大规模分封诸侯,诸侯中有同姓的,比如周公旦;也有异姓的,比如我们都熟悉的姜子牙。

当时规定,分封时,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父亲的职位当国君,父亲的姓也只有嫡长子才有权继承;嫡长子以外的儿子(统称为庶子)不能继承君位,只能分封出去,别立一家,获得新的“氏”(以邑为氏)并成为新氏的始祖。新氏的嫡长子继承新氏家支,新氏的庶子还要再被分封,以新封地为氏。

姓氏的继承原则

我们举例说明一下。比如哥仨,一娘生的,都姓“汉”,只有嫡长子(正房生的老大)可以继承“汉”姓,老二分封到辽宁去,他的氏就是“辽”,老三分封到吉林去,他的氏就是“吉”。

然后老二又有仨儿子,大儿子继承“辽”的氏,二儿子分封到大连,氏“大”,三儿子分封到鞍山,氏“鞍”,然后仨儿子再有子孙,以此类推。

当时对姓氏的使用,一般有三个原则:

第一条原则:姓因生而定,百代不变,氏因家族而分,是可变的;

第二条原则:贵族有姓有氏,一般平民无姓氏;

第三条原则:贵族中女子称姓,男子称氏。



姓氏的使用原则

怎么理解这三个原则呢,我们还是举例子。

比如我们都熟悉的孔子,他祖先是宋国的公室子弟,而宋国的始祖是商王室的后代,姓“子”,所以按照第一条原则,孔子应该是以“子”为姓的。但后来,孔子的祖先到了鲁国,以“孔”为氏,根据第三条原则,“男子称氏”大家就称“孔子”,而不是叫“子子”了。

这里得解释一下,“孔子”这个名字中,“孔”为氏,后面的“子”是一种称谓,对有道德、有学问、有地位之人的尊称。

后来孔子周游列国,在路上遇到了一些人,比如“荷丈人”,这些人都只有名字,没有姓氏,原因就是第二条原则,他们都是平民阶层,不配有姓氏。

还有我们都熟悉的屈原,按照第一条原则来说,屈原是姓“芈”的,和《芈月传》中芈月同宗。但屈原祖先的封地是“屈”,按照第三条原则,叫“屈原”,而不是“芈原”。那芈月为啥姓“芈”呢,也是第三条原则,“女子称姓”。





屈原其实也不姓屈



正是因为先秦男子称“氏”而不称“姓”,所以《史记》按后来的姓名习惯称周武王为姬发,称齐桓公为姜小白,就遭到了宋代史学家郑樵的批评。郑樵在《通志·氏族序》中说: “奈何司马子长、刘知几谓周公为姬旦、文王为姬伯乎? 三代之时无此语也……”



姓氏分开有三个社会作用:别贵贱、明婚姻、固宗法



先秦把姓和氏分开,弄得汉朝以后的人稀里糊涂,这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其实主要有三个社会意义。



第一个意义,别贵贱,区分各个阶层。



先秦社会是一个身份社会,各个阶级泾渭分明。孔子一直提倡的“恢复周礼”,其实就是想恢复一个等级身份社会,每个等级的人都安分守己,按照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行事,那这个社会就安定祥和了。



想维持等级社会秩序,就必须得制造符号,把各个阶级的人明确区别开来,“氏”就是这样一个符号。就像我们上面说过的一样,因为先秦只有贵族阶级才能享有“氏”,“氏”就成了贵族阶级特有的标志,人人以享有“氏”为荣。所以,当时最恶毒的一句骂人话,是说人“坠命亡氏”,骂对方把“氏”都混没了,香火不能流传,断子绝孙。





区分姓氏的意义



第二个,明婚姻,做到优生优育。



姓氏分开,第二个原因就是要优生优育。先秦的人就懂优生优育?对,这可不是我在这瞎说,都是有证据的。



比如,《礼记·大传》就说: “(同姓)虽百世而婚姻不通者,周道然也。”意思只要是同姓,不论远近亲疏,即使相隔百代,均不准通婚。



为什么同姓不可通婚呢? 《左传》中郑人叔詹曰:“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晋语》曰: “同姓不婚,惧不殖生。”意思是同姓通婚(近亲结婚)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弊病。



正是因为同姓不婚,后来鲁昭公娶了吴国的姬孟为妻,就被孔子认为“非礼也”,因为鲁国也是姬姓国,鲁昭公叫姬裯。



同姓不可以通婚,但同氏异姓是可以通婚的。比如,当时齐国栾氏姓姜,晋国栾氏姓姬,两族就可互相通婚。



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对周代“同姓不婚”有很高的评价:“为什么中华民族发展得这么好,成为世界上优秀民族?这和我们古礼同姓不结婚的制度很有关系。以现代优生学的观点来看,这是古代了不起的好制度。同姓结婚,只要三代以后,人种就完了。往往有表兄妹结婚,生下来的孩子脑子非常笨,乃至变成白痴,这是血统问题。讲礼制问题,更不可以。所以我们现代的风气,通常同姓结婚,要出了五服以外。”



第三个,固宗法,巩固宗法制的国家政权。



分姓氏的第三个原因,是为了巩固宗法制度。这个原因,是基于“同姓不婚”这个基础上的一个延伸。



我们上面提过,同“姓”之间是有血缘关系的,可以通过血缘关系维系诸侯之间的良好互动(当然后来同姓诸侯之间也互相攻伐,不过这是后话),而不同姓之间呢?那最好也建立一种亲密关系,比如通婚,这是“同姓不婚”的另外一个意义。





都是亲戚,你们好意思打架吗



比如,春秋时姬姓的周王室,还有鲁、晋等姬姓封国,一直与姜姓的齐国保持着世代通婚的传统。



这样,诸侯国之间,同姓是兄弟叔侄关系,异性是表兄舅甥关系,你们好意思在战场上打架么?因为彼此都建立了亲密的关系,整个国家都用以家族为核心的宗法关系链接起来,就形成一个稳定的封建统治网络。



秦汉以后,分封制瓦解大一统形成,姓氏合并



姓氏分开的制度,虽然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制度渐渐没法继续下去了。



第一个原因,是人口繁衍,分封太多,“氏”变得繁多。



按照周代实行的分封制,各诸侯国和大贵族分封出去的支系越来越多,每分封出一各支系就要产生一个新的“氏”。后来“氏”多到什么程度了呢,多到了互相雷同。比如,孔子的氏“孔”,就好几个,鲁国有孔氏,卫国有孔氏,郑国有孔氏,妫国还有孔氏。



为了解决雷同造成的区分困难,春秋中期,出现了一些“复氏”,就是用两个字为“氏”。比如《左传》的作者左丘,孔子的弟子詹台灭明,等等。这有点像幼儿园的小朋友,以前流行一个字的名,后来发现雷同太多,现在又流行两个字,甚至三个字的名。



第二个原因,战乱让原有的“姓氏制度”变得混乱。



春秋中后期,因为频繁的相互攻伐,很多诸侯和贵族灭亡了,一些传统的“氏”消失了。据说周王朝最开始时,有170个封国,但到了战国,只剩下魏、赵、韩、齐、秦、楚、燕七雄,可以想象多少诸侯被灭掉了。到了秦汉大一统,贵族更是被灭的差不多了,骂人话“坠命亡氏”,不幸成了现实。



比如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令把战国时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的后裔和贵族名门共十多万人强行迁徙到关中一带,分给田宅,集中居住。到关中后,这些没落贵族,有的就改变了原来引以为傲的“氏”,比如齐国大族田广的孙子田登因住在第二门,就改用“第二”作为自己的氏;田广的弟弟田英居住在第八门,改以“第八”为氏。





齐国大贵族田氏,最终没落



贵族没落了,平民却崛起了,战乱让很多原来不配有“氏”的平民,变成了新兴的贵族。比如,鲁国的猗顿原来是平民,后来,他“畜牛羊于猗氏之南,十年间其息不可计。赀拟王公,驰名天下”,就是靠畜牧发达了,所以就用发家地“猗”为氏。



天下大乱,让“氏”已经不在有区分等级的意义了,那些有羞耻心的没落贵族,甚至还会主动放弃“氏”以免丢祖宗的脸。



第三个原因,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是郡县制变为大一统,“姓氏分别”没有了基础。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用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这是一个完全不同于周朝分封制的政治结构,周朝的“公、侯、伯、子、男”五个贵族爵位成为历史。这种以行政区划代替宗法血缘关系网络的政治结构,让先秦的姓氏制度彻底崩溃——连封地都没有,又哪来的“氏”呢?





秦国以郡县制治国



自此以后,中国的姓与氏合二为一,而且自帝王到平民,人人都有得到“姓”的权利(很多人直接把“氏”变成了“姓”)。从这时起,中国的“姓”急速增加,据统计,仅汉代就有130姓。明人王圻撰《续文献通考》中,姓一共4657个。



所以,中国姓氏的发展,也是一个历史变迁的过程。读了这篇文章,你对先秦的“姓”和“氏”,是不是有个更清晰的了解了呢?欢迎留言,大家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



《礼记》

王圻撰《续文献通考》

南怀瑾《论语别裁》

郑樵在《通志·氏族序》

刘恕《通鉴外纪》

王泉根《姓和氏,是一回事么》



转自今日头条

点赞(2)
打赏
向编辑推荐
分享:
最近访客

百合韵书社

友谊之花

山水存真(曾)

飞文染翰

发表评论
回复:  
网名: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评分:              
内容:
呼朋唤友(@好友)
    
举报不良评论评论列表
湯安男2岁
高级顾问
注册日期:2014-09-29
最近登录:2024-04-19
作品数量:567
空间人气:386671
粉丝人数:48
关注的人:2
最新帖子
《曾公国藩赋...  08/20太湖山好水甜...  05/30菊花词  11/06唱歌有感  08/10七绝-掬露煮...  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