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观点
卫国评诗之二
发布于2014-12-06 09:42 点击:1374 评论:0 作者:闫卫国

主题:《重阳日》

作者:野夫       

时间:2013.09.13

     
望远登高日,陶令有遗篇。
雾浓东岳隐,霜重洞庭寒。
村落炊烟静,城阁车马喧。
茱萸无处采,复卧梦阑珊。



    诗友身患绝症,吾友病榻之中尚能作此佳律,实在感人,须知五律难写,极耗精神,在病榻之中尚能坚持作诗,闻之不禁泪绕星眸,怜恻之情油然而生!遥祝吾友早日痊愈!再话诗文!
稍收心事,来赏吾友力作:

看首联:望远登高日,陶令有遗篇。
(遗,多音字,wei,四声),观其用韵,作者使用的是中华新韵。
首句登高望远之日即重阳,点明时间,此时隐含着未及言明的云淡天高,心旷神怡的秋日是多么令人惬意(身体健朗者犹可呼朋唤友登高远行,而病榻之人则只能望秋兴叹了);次句“遗篇”是指先哲陶渊明作品中有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正是写此时风景,作者不直接描写遍地秋菊而用典,是为含蓄笔锋,增加意象,以虚代实之意,这两句实中藴虚,虚中言实,相互映衬,开门有意。若是直写,此句则似可为“金甲挂满藩”。

  看颔联意境:雾浓东岳隐,霜重洞庭寒。
雾浓隐山岳,“浓”与“隐”恰到好处,雾为秋之气,雾浓则阻挡视线,诸物模糊;仲秋时分,山野傍晚必生雾气,一浓一隐将仲秋丘陵气象表现的传神和准确,那种视物若隐若现,似幻还真,清凉润肤的景致与气候,令人如身临其境。到了夜晚,必降秋霜,根据物候特征,人们知道“霜重见晴天”,往往重霜之后必是晴天,因此,这种天气更适合登高。这一联纯为写静,出句的“重”与“寒”也一样真实与形象,与“浓”、“隐”构成排比句式,增加诗句意象,霜重则自然天气寒凉了。此“寒”属形容词动用“使...寒”之意。这句似乎有李贺《雁门太守行》中“霜重鼓寒声不起”的影子,不同的是一个是对战事的紧迫感,一个是对重阳登高的期待与焦虑。这一联前句写实,后句实中蕰虚,重霜之下,洞庭湖一派萧杀气象,天气生寒,寒夺生化,百草枯萎,人畜花鸟,山水虫鱼俱生寒意,萧杀添愁,暗示着似乎笔者身体遇到霜寒健康状态不妙而心情更糟。
但这一联“东岳”与“洞庭”在地理上隔景,一个在山东境内,一个在湘鄂交界处,若笔者身在东岳,那么洞庭之寒则属于臆想,霜重在长江以北是可以相同的,那么臆想可以成立;若身在洞庭,则东岳雾浓为猜想,而此时东岳未必会有雾(究竟重阳节时候东岳地区是否有雾,这个情况我没有去过也不知道,只有家住东岳境内的居民才有发言权),若此时东岳无雾,则猜测败笔,因此我姑且称之为“隔景”,若读者之中有泰山地区的诗友可以发言证实一下这个物候特征便有了凭据。为了避免“隔景”,东岳,可改作“山岳”。

  再看颈联:村落炊烟静,城阁车马喧。
炊烟袅袅,山村静悄悄,一派祥和宁静的田园风光,这炊烟是静中之动,说静,是无声,说动是烟雾袅袅在飘动,因此这几字动静交错,但这一句总的来说还是动少静多;后句一个“喧”字把车马喧闹,城镇人声鼎沸,一派热闹繁华的市井生态形象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前后句动静相宜,相得益彰,这一联的一动一静对比鲜明,表现出现实生活中的两种不同的生活环境,一经对比,衬托出重阳时节乡村静谧,令人心驰神往;城镇喧哗令人心动而又想逃避。这一联与陶公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不同,前者动静相宜,后者纯为田园幽境,陶公体现的是健康人对静谧怡然的田园生活的享受宣泄,而本文则暗示对健康生活的向往。句中之“阁”为楼阁,可能是作者笔误,应该是“廓”,意为城市和郊区结合部、或是直指城区。
值得注意的是,本联对仗值得探讨:炊烟=车马,炊烟为一种事物,车马,可以是车与马,若以炊烟之一对车、马之二,则犯了对仗“偏枯”之忌;车马也可以理解成“拉车之马”,那么炊烟对拉车的马,以一对一堪对。

最后看尾联:茱萸无处采,复卧梦阑珊
值此花好月圆,秋高气爽,菊满山乡的大好时日,诗人却疾病缠身,无法外出采摘茱萸(虽然茱萸不是随地可取,但它却代表了一种室外活动的向往),也无法登高远眺,句中“茱萸无处采”令人想起王维那句千古绝唱“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遗憾,此时化用此典具有双重的情感宣泄,作者既是遗憾自己无法登高,同时也在暗示自己的兄弟亲友在金秋重九少了笔者而感到遗憾,此时此景,诵读着王维的绝唱,对比着自己的处境,笔者无奈带着无限遗憾甚至是悲沧的心境,回病榻之上,期冀梦中重拾茱萸,登高望远,采菊东篱下了,令人唏嘘!
岁岁重阳今又是,年年今日各不同,饱汉哪知饿汉饥呢,健康之人无法体味重病者的绝望和希望交织的心境,至此,我忽然记起80年代初的电影越剧版《红楼梦》中的场景:林黛玉病中幽怨地听着贾宝玉与薛宝钗大婚时的鼓乐笙箫,自己却久闷沉疴冷冷清清无人怜顾,卧榻失意,悲痛欲绝的情景,虽然诗友野夫非为情所困,然病重之下,值此胜景却无法外出享受大自然的生气,我想,此时的野夫,心情也不比林黛玉好多少,只不过稍有不同的是,林黛玉是身处痛苦之中带着绝望,而野夫诗友却活在希望之中带着几分遗憾。

作者颇得陶公之风,用字凝练,对山水描写精准,刻画细腻,写景颇具艺术感染力。
但整诗意境稍嫌沉闷,可能是病榻之人心境影响的缘故吧。因此我稍改结句 “借梦作陶仙”,既呼应了主题与首联,又冲淡了前一句的悲沧情感的高潮。由于整诗的意境是期待登山而不能,因此只好 “借梦”了!并且可以化作陶翁,预示着对身体康复的期盼,可以像陶翁一样无拘无束地快意在南山东篱之下,或怡然畅游远方了。

望远登高日,闻菊悟遗篇。

雾浓山岳隐,霜重洞庭寒。

村落炊烟静,城廓车马喧。

茱萸无处采,借梦作陶仙。


         祝愿吾友早日康复,乐享天伦,再话诗文!           

【作者野夫先生因疾病不幸于2014年元月辞世】

点赞(1)
打赏
向编辑推荐
分享:
最近访客

刘后生

曾经橄榄绿

江城子

大地木楼

发表评论
回复:  
网名: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评分:              
内容:
呼朋唤友(@好友)
    
举报不良评论评论列表
闫卫国男48岁
深圳宝安区
副站长
注册日期:2014-07-30
最近登录:2021-11-05
作品数量:168
空间人气:151367
粉丝人数:148
关注的人:178
最新帖子
《曾公国藩赋...  08/20太湖山好水甜...  05/30菊花词  11/06唱歌有感  08/10七绝-掬露煮...  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