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夜,德国西部迎来了强降雨天气,受灾最为严重的莱茵兰-普法尔茨和北莱茵-威斯特法伦两州多座城市发生严重内涝。15日,暴雨仍在持续,西欧的比利时、荷兰等国灾情也同样危急。
到今天,据德国官方消息,暴雨已造成至少135人遇难,许多桥梁道路被毁、通讯中断、电力中断、供水中断。
不少民众被困在屋顶上等待救援,一些养老院更是危险万分,一旦食物和药品供应中断,后果不堪设想。全德国大约有2000多人下落不明(仅仅阿尔魏勒县有1300多人失联)。
默克尔15日刚好去了美国访问,她用震惊来形容自己对德国灾情的看法。16日,德国国防部长卡伦鲍尔宣布军队参加救援工作,暂时放下其它一切军务。今天,鲁尔河位于北-威州科隆大区的河段发生了溃坝,情况十分危险。
德国这场百年一遇的大暴雨,引起了全球网友关注。但在国内网络,最火的关键词却是“德国下水道”。

从7月14日德国部分城市出现内涝现象时,“德国下水道”就已被大家多次提及,至于是什么原因?网友们都知道。
这绝不是网友们对德国目前遭受困难而感到幸灾乐祸,而是对那些崇洋媚外,自卑自贱者的集体嘲讽。
“德国下水道”是一个流传了10多年的神话,配套的还有“德国油纸包”。
2010年夏天,这则谣言开始出现,当时国内暴雨频频,给民众生活工作带来诸多不便。于是,有人利用这种社会情绪,编造了“德国下水道”故事。
20多岁的网友可能没有见过原版谣言,故摘录一下:
德国人占领青岛期间,没搞形象工程、没修别墅、没盖大楼、没搞喷泉、没铺鲜花、也没有七彩灯光广场,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先把下水道给修了。给中国人留下了百年以后从来不淹水的青岛。
100年以后,全中国人都看见了:一个从来不淹水的青岛!
原德国租界下水道在百余年后,一些接口零件需要更换,但这些零件早已不再生产。在多方联系下,根据一家德国企业发来的电子邮件,中方终于在维修处附近找到了一件备件齐全的油纸包。一个民族的精神、行为准则和规范由什么来决定?答案值得中国人反思。
且不说这则故事有多少根本经不起推敲的地方(比如,德国修建的下水道在青岛,只剩下残存的2.5公里,不到青岛市下水道长度千分之一),但它却让一些人对西方的美好幻想和对自己国家的否定心态得到了双重满足。
接着在一些大V、名人、明星进一步扩散下,“德国下水道”便从谣言变成了一个神话。
所谓“神话”,就是一种网络迷信,那些迷信的人却自称为“独立思考者”,并且不容反驳,因为“德国下水道”、“德国油纸包”已被他们供在祖宗牌位边上,每年是要拿来拜拜的。
而台湾省的龙应台更是将“下水道”提升到体制高度,她说“……高楼大厦看得见,下水道看不见。你要等一场大雨才看出真面目来”,意指非常清楚,她在“下水道”问题上做过不少夹带私货的文章。
可能有很多人并不知道,“德国下水道”神话最初就是起源于台湾省。
1991年台湾上映的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有一个随着国民党逃到台湾的中学老师教官回忆家乡青岛时说:
青岛那个地方啊,建筑特别的好,德国人建的,尤其是那个下水道,做的特别的大,特别的宽,不管下多大雨,等这个雨停了之后,地面上绝对不会积水,不像台北这样子,下一阵雨就会积水。
说是回忆青岛,其实电影传递的信息是殖民认同。

没想到,到了网络时代,在一些有心人“努力”下,“德国下水道”竟然成了一个流传甚广的神话。
现在,德国大暴雨直接令这个神话变成了一个笑话。他们怎么解释?难道德国人把下水道、油纸包都留在了中国,自己反而没用上?

谣言在事实面前不堪一击,如果说“德国下水道”只是蒙骗了一些网络小白,培养他们对西方的向往,那么,这还不算完。
比“德国下水道”用心更为恶毒的是“德国挡洪板”。
大概在2016年-2017年期间,“德国挡洪板”的吹捧曾网上在大量出现过。这种叫“Spundwand”的设备,其实使用范围相当小,但是一些国内网媒和帐号却绞尽脑汁将它说成了是“防洪神器”。
开局一张图,说的天花乱坠,吹得神乎其神,德国有了这种防洪神器,连百年一遇洪水都不在话下。
当然,吹捧“德国挡洪板”不是他们真正目的,而是要借此讽刺中国军民的抗洪努力,尤其要是对解放军奋不顾身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英勇行为进行歪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