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之花的个人空间

  
如何写出有意境的诗词?      文/【友谊之花】   
  当我们欣赏到古代流传下来的经典诗词,无不为这些脍炙人口、精彩绝伦、美仑美奂、意味深长的字句所折服。“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令人身临其境、如沐春风,赏心悦目、如痴如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久久不忍释卷。
    古人为什么能写出如此意境深远的诗词呢,归结起来有四大核心要件:
一、深厚的文学功底
    写出经典诗词的文人个个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象骆宾王这样七岁能诗的“神童”还是少数的。古代鼎鼎有名的伟大诗人都是这样介绍自己治学的:屈原“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上天赋给我很多良好素质,我不断加强自己的修养。屈原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在洞中苦读三年,这还只是他刻苦学习的一个缩影;杜甫“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二十四岁就被选出参加过进士考试,熟读万卷书,方能做到下笔如有神助。诗仙李白更为厉害“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自比于隐士楚狂接舆,敢笑万世师表,可见其满腹经纶。韩愈“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焚膏继晷,恒兀兀以穷年。”从点起油灯一直学到天亮,就这样夜以继日,一年又一年。
   这样苦读致学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好的诗句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非有大学问在其后支撑不可。
二、高尚的品格正确的三观
    诗词是灵魂的表达。景物再好,风光再美,没有深邃的目光,没有追求真理的胸襟,没有壮怀激烈的家国情怀,没有人间真情的大爱正道,是绝对写不出意境深远、流芳千古的诗词的。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于谦“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李白一生希望报效国家,热情讴歌祖国大地,因为爱她“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要想写出打动世人的诗句,高尚的品格,正确的三观必不可少,否则难免落为记叙、说明文。也有些诗人前期三观、品格很正,比如唐代李绅写出《悯农诗》三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更是千古流芳,但后期三观巨变,就再无传世之作。

三、锤字炼句
    一首意境深远的绝美诗词,一定少不了一字千金、惜墨如金的锤字炼句。大家读诗词的时候感觉是随口而出、一气呵成,其实背后的谋篇布局、苦心推敲可非一日之功。著名苦呤诗人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让其为一字推敲而扬名四海,“二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的诗句“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更是闻名遐迩。卢延让更是以《苦吟》为题“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诗圣杜甫也是“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为了好诗句宁可让人认为其性情孤僻。
    如果不是对每个字词进行仔细推敲锤炼,以徘徊吟哦的心境和殚精竭虑的态度进行创作,是不会有行云流水、情景交融、荡气回肠、阳春白雪的诗句产生的。

四、培养灵性
    各行各业各个领域都不乏人才,但能达到顶尖的人物都需要天才,都具备这个领域的天份和灵性。正如爱迪生的名言所说“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都要重要。”这里翻译为灵感也是国人常说的灵性。灵性可不是所谓的心机,灵性是悟性的升华,是基于学习能力异乎寻常、善于精准把握事物的本质,又能融会贯通、极富智慧、一通百通的高级智商和高等情商。写诗当然更讲究灵性,方能如天籁之音,鸣穿千古。
    意境是诗的灵魂,完美得已经是自然美与心境美的统一,是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感的完美融合。情景交融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虚实相生的“想得家中深夜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意境深远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空白成境的“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从诗词中体会到不可言说的意境,也是自我完善,不能兼济而求独善的心理成长。创作顶级的诗词,四大核心要件缺一不可。但是并不影响人们爱好诗词、创作诗词,如想写一首让人津津乐道的诗词,就从这四个方面努力吧。

五、例说诗的意境
    意境从字面上理解,“意”为意象,“境”为境界,所以意境就是到了一定境界的意象表达。
    意象是人类大脑意识活动的产物。也就是我们看到的,想到的,希望能通过诗词表达的世间万物在脑海中的形象映射,这种形象,是带有写诗者感情的投射,是主观的,不再是简单客观的形象描述。
   境界既是指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其可表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如何,实际上指的是一个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的水平如何。其实也就是一种相对高度。
   意象是我们可以使用的材料,可以增加我们思维的广度;而境界,是灵光一闪,是我们思维能达到的高度。
    一首好诗,广度和高度必须同时存在,才能称之为有意境。我们看看网上讨论的这首五绝是否合平仄,有没有意境?

《孤树》五绝·仄起(首句不入韵)

旷野怜孤树, 甘霖未幸根。
害虫摧病叶, 枝干尽伤痕!

(一)平仄分析
   起句“旷野怜孤树”平仄为“仄仄平平仄”,是仄起仄收格式,整诗平仄关系为: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我们可以看到,除了第三句首字可平可仄,其他位置的平仄都是合规的。“枝干”的“干”发第四声,仄音入韵。同时“根”、“痕”两字同属平水韵“十三元”。所以从格式上来分析,这首五绝是合平仄的。

(二)意境分析
    平仄合规只代表这是一首格律诗,是否好诗还需要进一步看内容,也就是作为诗的意象说话到底如何。
   此诗的标题“孤树”,有的人以“起承转合”章法否定此诗,我不这样认为,绝句章法很多,不一定非“起承转合”不可,故不能以“起承转合”的章法否认此诗,此诗的总体格局是好的,所谓意境,往往“意”不在诗中而在诗外,此诗暗寓作者怀才不遇,遭遇小人的伤害而不得志的心情,还是一首好诗,但是,诗中的用字应该推敲,我的修改意见如下,诗中的害虫太广泛,在自然界中能够为害叶和干的大多为天牛一类的甲虫,故诗当这样用词写更加确切一些:

旷野怜孤树, 甘霖未幸根。
甲虫伤幼叶, 老干尽斑痕。

本文发表于 2020-05-15 12:28:50 ,被阅读过 1161 次   
点赞(1)
收藏文章(1)
向编辑推荐

点击分享
最近读者
发表评论
回复: “@楼主”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评分:               
内容:
呼朋唤友(@好友)
    
举报不良评论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