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分享
《鷓鸪天》词作点评
发布于2017-11-27 21:16 点击:1583 评论:0 作者:友谊之花
【《鷓鸪天》填词练习作业点评】
    首先谈一谈这个词牌的特点和写作要点,然后再点评学员们的作业:
   《鹧鸪天》是宋词中著名的词调之一,最早出现在宋初,经过晏几道的创作,在南渡和南宋前期达到创作的高峰,南宋末元初衰落。对这一词调的梳理和相关词作的分析,有利于整体把握,并且丰富词调史的研究内容,在词学上有重要的意义。
    鹧鸪天具有七律和七绝的特点。他和七律的不同之处:
第一就是他的七字句变成了两个三字句的对句。
第二他的写法上的区别:
第一、就是三字句的应用。
第二、是虚字上的应用。七律是不允许用虚字的,而词往往用虚字加强情感,虚字的运用是词的特点。因为在曲子中是要唱的,这个词是为曲子配唱的,而在唱的过程中有短有长,这样就用虚字加以过度,引此词和诗的区别也在这里。所以词中鹧鸪天有虚字,而诗不允许。
他的特点,
1.和七律相同,但和词不同。词分上片和下片,而鹧鸪天没有,不分上下片,没有明显的分界线。大家要记住,鹧鸪天这个词牌和其他词的不同之处就在这里。他没有上下片之分,他实际的东西就是起承转合,上片没有明显的结句,章法上特别简单,所以我们在承转上要特别注意。
2.对句。七律中三四五六句要求工对,而在鹧鸪天中原则上要求三四句工对,同时词中放宽了可以工对也可以意对,可以错综对。(错综对就是前半句相对,后半句可以不对).整首词的三四句必须对。三四句对不了工对最起码来个错综对,最好是流水对。流水对会使句子整首词更加流畅和灵动。
3.结。他的结要求结在虚上,最宜结在虚处,就是以景语做结。另外对句的三四句是词眼所在的地方。大家一定要把握好。因为这个三四句是最出彩的地方。因此这个鹧鸪天关键的地方就在这几点。
     特别是三四句后边大家不要认为是结句。这里是没有结句的。整首词只有最后一句是结句。要出味要味长,一定要用景结。当然也可以用情结,但很难出味。
【定格】中仄平平中仄平,中平中仄仄平平。『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中仄平』。(对偶) 『平仄仄,仄平平』。(对偶)中平中仄仄平平。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中仄平。
下面点评学员们填写这一词牌中存在的问题:

一、《鹧鸪天 桐花落尽春已休》
立尽孤窗心似秋。三更寥落一肩收。长弦漱指丝丝絮,冷雨敲窗点点愁。
云淡淡,路悠悠,几番梦断锁城楼。空杯不见家乡月,落尽桐花春已休。
【简评】:这阕《鹧鸪天》写在春尽夏来的一个雨夜,“我”立於窗前而涌起的、对家乡的无限思念。
    这阕词成功的地方有三:第一、章法结构很严谨。起拍“立尽孤窗心似秋”,既有赋陈、亦有比兴,用以交待时间地点的同時,将个人情感融入夜景之中,以低沉的笔调笼罩全篇。然后展开景物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准备过片则以景语写愁。过片则将这种愁落到实处,同時在時空的腾挪上也很自然,从眼前雨景跳脱到回忆想象中,“云淡淡,路悠悠。”一笔宕开,既是对上片“点点愁”的原因探究,也将读者的思维拉开到看不到的想象中去,为什么“愁”? 因为“我”回乡的路那么漫长,只能几番“梦断”,终是身锁城楼。然后在煞尾处,又将笔意收回,“空杯不见家乡月,落尽桐花春已休。” 酒饮尽,月不见,人不寐,春已休,那朵朵飘飞的桐花在夜雨之中,显得格外的凄凉和无奈。以景语作结,将无限的词意留於字外。全词跌宕起伏,错落有致。
第二、景物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参互交融,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景因情愁,情由景生。通观这阙小词,句句有景,又句句不离情。如“三更廖落一肩收”一句,乍一读,三更之廖落,如何“一肩收”呢? 这“一肩收”似有很明显的凑句凑韵之嫌,但暮春将去,初夏即来之际,三更时分,多少还是有些凉凉的寒意,“我”薄衣久立,兼之夜雨绵绵,这另人不噤寒僝的廖落仿佛都聚集於削骨瘦肩之上,那样地沁人心脾。仔佃体会,这“一肩收”三字,实在是能让读者心生许多爱怜来,那窗下久立的人儿,显得那样单薄,那样落寞,那样令人心疼。又如“空杯不见家乡月”,冷雨敲窗的夜晚,本就没有月,而这里再写“不见家乡月”是不是显得有些多余呢? 其实并不多余,三更无眠的我,听雨漱弦的无奈之后,夜依然漫无尽头,人思酒醉就很自然了,然而,连“举头邀月,对影成三”“托月寄思”都是不可能的,这个中孤寂,就不言自明了。至於作者到底饮未饮,醉未醉,其实已经不重要,对家乡无尽的思念已然弥漫了这个无月的夜晚而无处不在了!
第三、在语言的组织上虚实结合,妩媚柔和,颇得词趣。通观全篇,作者每一句都看似实写,又都兼有虚筆。尤喜“长弦漱指丝丝絮”这一句。三更立尽,转而诉情於指下长弦,一时间,弦上琴音,寒如凉水,漱过指尖,丝丝飘絮。其实,弦本不凉,凉的是人心,弦音本无形,却移之於触觉,如那漱指之水,又移之於视觉,如那纷纷飘飞的风絮。此一处通感的运用,妙趣横生,通过一句对琴音的描写,写出了作者心底的寂寞和纷乱!一阙词,不要求也不可能做到句句出彩,但凡有一两句能令读者眼前一亮,就可以足动人心弦了!
当然,这阕小词也有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如开篇一句“立尽孤窗心似秋”就颇有些令人争议,这句话作者想要表达的本意很好理解:一个人在窗边久久伫立,心象那秋天一样寒冷落寞。但是从语法上讲,“孤窗”如何“立尽”?又如“云淡淡,路悠悠。”一句,虽是一句虚写,并不实际落在这雨夜的云、路上,而是写自己回乡的路很漫长,但不管什么人什么時候,思维的跳跃都有一定的限度和起跳点,不能脱离你当時身处的氛围。这样的雨夜之下,如何让你想到漫漫回乡路上那“淡淡的云”呢? 淡云悠悠,是很轻快的景物,与通篇低沉而压抑的笔调格格不入! 而且,以“悠悠”二字状写“路”,我个人认为也似有不妥。“悠悠”是一典型的虚词,用以描写忧思、苍天、闲日、言语等等,表绵邈、空阔、久远、纷乱之意,如《诗·小雅·十月之交》:“悠悠我里。”《邶风·终风》:“悠悠我思。”《诗·王风·黍离》:“悠悠苍天。”《楚辞·九辩》:“袭长夜之悠悠。”又如王勃《滕王阁序》:“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史记·孔子世家》:“悠悠者天下皆是也。”《后汉书·朱穆传》:“悠悠者皆是,其可称乎!”李贤注:“悠悠,多也。” 或用以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都是相对抽象而虚幻的一种含义,而“路”呢,它却是很实在很具体的物象,两者之间的虚实形成太大的反差,我个人觉得这里多少有些不适。
二、《鹧鸪天》
隐映渔村曲水东,青衿玄帽谒词宗。江南自是清嘉地,林下唯多淡泊风。
尊学友,敬诗翁,文章词笔厌平庸。中天月色明如镜,照遍中心十二峰。
【简评】:我们先来看看作者本人是如何解释这阕词的哈,作者说:“在溪水转弯处有一个渔村诗社,学子们慕名前来求学。这里本来就非常美丽,而且这里的师生还有竹林七贤的风范。我尊敬同学,爱戴老师,不喜欢写平庸的词章。落月老师就像九天的明镜,在词的世界里面指引我们。” 从作者自己的解释去看,这阕词中心主旨到底是什么? 上片写渔村的景色。下片则写渔村中的“我”和“落月老师。”基本上一拍一个意思,拍与拍之间缺乏紧密的联系。抛开作者本人的解释,这阙词似乎还好理解些。“在弯弯曲曲的溪水东侧,隐映着一处小渔村。里面青衣玄帽的学子们在这里拜谒考究词学渊源。(渔村所处的)江南地带本来就是很美丽的地方,大家在这竹林之中日日受那远离尘嚣淡泊於世外的文风的熏陶。相互敬爱,相互探讨,文章词笔里渐渐少了许多平庸。只见那悬挂中天的如镜明月,将渔村每一地方都照亮了。”
从词作的翻译去看,作者本来要表达的意思并没有完全表达出来,此所谓“词不达意”。比方说第三四句“江南自是清嘉地,林下唯多淡泊风”,上一句“江南”为什么就一定是“清嘉之地”呢? 渔村学子多有北國仕绅,何必一定是江南? 而且“竹林七贤”也非“江南”之人啊。下一句,作者想要表达的是“这里的师生兼有竹林七贤的风范。” 事实上,这一句里从哪里可以看出“竹林七贤”的影子呢? 竹林七贤是指魏末晋初的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活动区域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西北一带。是为黄河流域,并非江南。《晋书·嵇康传》:嵇康居山阳,“所与神交者惟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流者河内向秀、沛国刘伶、籍兄子咸、琅邪王戎,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也。”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七人大都崇尚黄老玄学,主张避世於嚣尘之外,虽然其后七贤各自东西,多有出仕於司马氏的,但“七贤”之名却一直同垂青史,后人也常用“竹林宴、竹林欢、竹林游、竹林会、竹林兴、竹林狂、竹林笑傲”等指放任不羁的饮宴游乐,或借指莫逆的友情;以“七贤”比喻不同流俗的文人。“竹林”或“七贤”尚可作典借用,但“林下”二字能不能让人联想到“竹林七贤”呢? 显然有些牵強。因为“林下”是随处可见的,并无独特之处能象征“竹林七贤”。再如“中天月色明如镜,照遍中心十二峰。”作者想用这一句来表达他对落月老师的敬意(我很感动,但如此盛赞,落月愧不敢当!   ),想法是好的,但是就词论词而言,一则,以“中天明月”理解为暗喻“落月老师”显然也有些一厢情愿了。  二则,“中心十二峰”也指代不了诗词的世界。十二峰有两种意思,一是实指位於川(今为渝)鄂 边境的巫山十二座峰。峰名分别为:望霞、翠屏、朝云、松峦、集仙、聚鹤、净坛、上升、起云、飞凤、登龙、圣泉。 用於诗词中,多有苍茫之意,另外也是实写曲牌总名的一种。属南曲南吕宫,以由《三仙桥》、《白练序》、《醉太平》、《普天乐》、《征胡兵》、《香遍满》、《琐窗寒》、《刘泼帽》、《三换头》、《贺新郎》、《节节高》、《东瓯令》十二只曲牌组成,曲多浑雅。” 显然作者是想取意后一种解释,但以一种曲牌总名概括诗词世界,会不会有以偏概全的嫌疑呢? 典故的运用须得经过历史的检校和认可,不是“我”想当然地随意使用的。
再说这阕词的脉络问题,“青衣玄帽谒词宗。”这一句道出了青衣玄帽的学子们在这里学习诗词的状况,下一拍应承接这个语意往下写,他们如何“谒词宗”,而不应转向去写渔村的风景,过片写渔村的风气氛围,那么全篇意脉就比较通畅,而不致于让各拍之间断了联系,缺乏一个中心的点!
另外呢“尊学友,敬诗翁。”一句,与全篇相对含蓄委婉的笔调不相符,就好比在阳春白雪的曲调间,突然夹进一句下里巴人的“二人转”一样,让人大跌眼镜。
当然,值得肯定的是,这阕词在众多的贺群词中,其婉约含蓄雅致的词风是绝对值得大加赞赏的,相对那些老干体的贺群词而言,它好了不止一个高度!

三、记网络QQ带给的一段回忆
鹧鸪天
一袭红尘隐雾霾,唐诗宋律缅常怀。天涯凌角兼秉意,地表微湖有远槐。 
心悔过,竹堪哀,水波纹里话尘埃。秋声枕上千声泪,拂袖珠光携露来。
【简评】:大家看这阕词的标题哈:词牌名放在词题后面的下一行,我就奇了怪了,有这种写法吗? 这是谁教的?.
这阕词,呵呵,怎么说呢,我反复读了无数遍,没有读懂,作者所写的网络QQ到底带给了TA一段怎样的回忆,好朦胧滴说!   落月有愧,诠释不了这阕词!   
“一袭红尘隐雾霾,” 一袭 《通雅·算数》:“凡一重谓之一袭,不独衣称袭也。‘应门八袭’,又‘十袭珍藏’,皆谓袭也。” 可见,“一袭”意指一身,一重,一件,如何用来形容“红尘”? 红尘又如何隐於雾霾? 雾霾本是红尘之中的一种气象吧? “唐诗宋律缅常怀。”这一句带过其“常缅怀”颠倒使用上的错误,尚可理解其语意,大抵是经常学习“唐宋诗词”吧,但是,我的哥哥姐姐,唐诗宋词不是光荣就义的烈士呀,需要我们常常“缅怀”吗? “天涯凌角兼秉意,地表微湖有远槐。” 常见天涯海角之说,这里变通为“天涯凌角”,呵呵,有意思,“兼秉意”又是什么意思捏? 秉什么样的意? “地表微湖”又指的什么东东? 这湖里又为什么有棵远远的“槐”? 额的个神呀!   
不想再细读了!
落月猜想,这阕词估计是写不可直意言表的一段网恋,那么朦胧些好,朦胧些妙!朦胧一些,才能让人摸不着,猜不透!
落月有感曰:“一夕青天绝雾霾,唐风宋雨洗尘埃。诗犁一地澄澄境,情种双峰片片槐。飞对凤,卸金钗。叫声痴鸟哥哥也,莫费迟疑莫发呆!”   

四、《鹧鸪天》
细细春风拂柳枝。绿绿草木正当时。天南地北常相聚,万水千山不隔离。
谈楚句,论唐诗。各方佳友为之痴。辛勤浇灌群芳圃,落月星沉日起时。
【简评】:这阕《鹧鸪天》词意浮於字面,通俗易懂,意脉贯通。作为贺群词,应该说还是不错的。
不妥处有:第一、“绿绿草木正当时”,一句严重出律,结句“落月星沉日起时”与之重韵。词不忌重韵,甚至有些词特别要求重韵,或者有意重韵者,词作反倒更加出彩,但象这样不规则不必要的重韵,还是尽量避免的好!
第二、“天南地北”“万水千山”连用两个常用成语(或者说固定词组),也觉不妥,显得诗词呆板而缺乏新意。
其他尚可。

五、《鹧鸪天 贺唐诗宋韵诗词群成立》
金风送爽喜气盈,唐诗宋韵诗社成。文坛挥毫四方客,网海弄墨竞笔耕。
风雅颂,赋比兴,平平仄仄抒豪情。少小多少骚人梦,老大拼搏鳌头赢。
【简评】:这阕词完全不按词之平仄格律来填写!这与渔村的教学是绝对相悖离的!若其词风词意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地方,落月或许就带过这一点了,可惜,通篇不过旧词旧句的拼接,不评也罢!

六、《鹧鸪天 记微信同学群》
毕业分离廿载长。重逢已是鬓微霜。月下灯前怀旧日,天南地北诉沧桑。
歌婉转,意飞扬。那时那景掠心房。青葱已逝情犹在,微信叮咚聚一堂。
【简评】:这阕《鹧鸪天》词意也很浅显,无需细译。总体上讲,这阕词语言流畅自然,意脉贯通,主题突出,作为贺群,是一阕不错的词。但是如果能将对旧日的怀念和今日重逢于微信群的喜悦写得更具体些,从小处着笔,则情感的表达会更动人些!这多少还是有些老干体的痕迹。
 
下面,将词二的《鹧鸪天》的相关评阅也发上来大家看看。
一、鹧鸪天·《小城雪景》
昨夜飞花访小城,白裘铺路早无声。赴工不忍回眸顾,移步犹怜烙印生。
天朗朗,地莹莹。冰雕玉砌一层层。待醒青帝一帘梦,绿遍神州万里汀。
我用的是词林正韵第十一部,属宫音,开口呼应属于比较开心的格调,与我想表达的声情吻合。
【简析】:这阕《鹧鸪天》整体上还是不错的。起拍赋陈,直接开篇。一个“访”字很轻巧,雪应该不是很大。我是武汉人,不知道北方一夜小雪会不会使小城身拥白裘且冰雕玉砌。如果会,当然没问题,如果不会,就建议作者炼一炼这“访”字。第二句“白裘铺路早无声。” “白裘”:白狐皮袍。《晏子春秋·外篇上二五》:“ 景公 赐 晏子 孤之白裘,玄豹之茈。” 宋梅尧臣《送石昌言舍人使匈奴》诗:“白裘貂帽著不暖,莽莽黄尘车款款。” 以白裘状雪,充满暖意。如果能进一步以拟人的手法来写被雪覆盖的路面,小词会更灵动,“早”字稍显多余,因起句已有“昨夜”的時间交待。而且冰天雪地的清晨,人行走在雪地上,那种“咯吱咯吱”声是不是格外应声呢? 那么“无声”二字也有待斟酌。上片歇拍两句写赶去上班的人,不忍行走在这雪白无垠的地毯上,唯恐鞋印在上面,破坏了雪景的纯净安宁。
雪后,天气晴朗,大地晶莹。“冰雕玉砌一层层。” 这“一层层”是指什么?一幢幢高低参差的大楼? 还是树枝? 还是承上句写天地之间形成的一种层次感? 在我个人的想象范围内,觉着用“一层层”来形容冰雕玉砌的世界颇為牵强。煞尾一拍“待醒青帝一帘梦,绿遍神州万里汀。” “青帝”是我国古代神话中的五天帝之一,是位于东方的司春之神,又称苍帝 、木帝 。其子镇星,居东方,摄青龙。为春之神及百花之神,唐末黄巢有诗曰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而“汀”者 , 平也。——《说文》。段玉裁注:“谓水之平也。水平谓之汀,因之洲渚之平谓之汀。”徐锴注:“水岸平处。” 那么这句也好理解: 等到明年春神醒来,则神洲大地,四野绿遍。这煞尾两句看似合情合理,可是与前面的景物描写有半毛钱关系没? 雪访小城,又如何让作者的思绪放飞至明年春来之時的神州大地呢? 刚才还在不忍鞋印污了白裘身,怎一下子将这白裘化為子虚,转而满眼绿遍的? 早知此雪為护春,又何必不忍回眸犹怜烙印生? 也就是说,前面的景物描写没有為后面结句的主题服务。情感主脉前后有些不一致。

二、《鹧鸪天·夜雨》
夜雨知人轻叩窗,隔帘递进几些凉。未曾见得伊家面,却已传来天外香。
牵丽句,入兰章。更深伴我共倾觞。卧听妙语欣然诉,觉醒思寻意未央。
我选用得是词林正韵第二部(三江)之韵,属商音,相对喜庆、欢快,与要表达的声情相符。
【简析】:这阕词写的是一个细雨微凉的夏夜,“我”与同网隔屏的“她”彻夜倾谈的情景。起拍二句尤其贴切形象,不仅给全篇定下了清新欢快的笔调,而且以比兴手法,自然而然地引人入胜,去探个究竟:為什么说夜雨知人呢? 原来它“隔帘递进几些凉。” 这一拟人手法的运用,赋予自然之物以知人灵性,在笔者眼里,不仅万物皆有灵性,万物亦无比深情。显然,含情的,不是“隔帘递进几些凉”的夜雨,而是彻夜与“伊”倾谈的“我”。虽未曾与她见过一面,但她那淡淡的仙香却仿佛通过网络透过荧屏,自天外传来。词唱到这里,这段美好的网络情緣,让人顿生无限遐想。她会比那添香红袖更美更令人向往吧?
艾玛,我咋没碰上这么一段情缘捏?   
过片“牵丽句,入兰章。”则写二人相谈情景,对仗十分工稳,一牵一入,也赋予这小小三字句无限灵动感。二人诗词往来,文墨交印的许多细节都可任由读者随兴发挥。这样一直一直聊到夜静更深,不知疲倦,互诉心曲,不知不觉,进入梦乡,一觉醒来,寻思回首,意犹未央。
全词清新灵动,自然流畅,意脉贯通,非常成功的一阕《鹧鸪天》,稍感不适处:“妙语”可不可以改成“心曲”? 另,个人觉得下片没有上片好。
(不过,这阕词我在网上一位叫大江一叶的博客中看到过,不知本班这位同学与大江一叶是否同属一人?)

三、《鹧鸪天·喜逢初雪》
碎玉琼花冬美人,苍穹善舞着银裙。洛城六角花飞处,山岭棚寮树焕新。
拍美景,上传群。故乡同学赞频频。校园昔日林荫道,记否调皮戏雪君?
【简评】:写雪的诗词太多了,真的很难出彩。
这阕词上片滞留於单纯的描景。下片则写将雪景照上传同学群后引起的一些对故乡同学的追憶和怀念,层次感很强,没有什么大的毛病,也没有令人惊艳的地方,在当今诗词的潮流中,大约还来不及泛起一点涟漪,它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一定要找出一点毛病的话,第一,对雪景的描述重复繁缀,手法单一,碎玉、琼花、六角都是雪花的一种状态描写,也都可以用作為雪花的别称,都在状其形美的,“冬美人”三字纯属凑韵之无用字;第二,“洛城”在这里应该是实写洛阳,那么“洛城”之内,是否有“山岭棚寮”呢?景物的描写必须前后一致。第三、“洛城六角花飞处,”这一句要与不要对全词都没影响,基本可以砍掉。上下片之间的联系也太过松散,不是洛城的雪景引起了同学的回忆,上传的照片,或者说无论什么触发点都有可能引起当年林荫道上相戏相追的回憶。如果上片能在歇拍处从急於捕捉雪景之美,以寄网群的心情作為切入口,上下片之间的断裂感就不会如此明显。

四、《鹧鸪天 • 四季赋》
一.春
大地春回慨万千,清泉一赋鹧鸪天。风携紫燕描清宇,雨润红花织锦篇。
山织翠,水流涓,生机处处醉容颜。怡人美景年年享,独有时光去不还。
二.夏
入夏蝉悲万物煎,清泉二赋鹧鸪天。头垂气丧池边柳,意燥心烦叶下鹃。
云失态,地生烟,无情烈日太狂颠。忽然一阵惊雷起,习习凉风送笑颜。
三.秋
放眼深秋四野牵,清泉三赋鹧鸪天。霜欺叶落千枝瘦,露压花悲万朵煎。
风瑟瑟,雨涟涟,苍夷满目憾无边。愁思缕缕留谁寄,雁字南书又一年。
四.冬
数九寒冬映眼前,清泉四赋鹧鸪天。霜缠草木千层寥,雾锁山川万籁眠。
风猎猎,雪翩翩,梅花傲放水哽咽。临窗把酒酬心海,寄语春归胜旧年。
【简评】:这位同学一气填了四阕《鹧鸪天》,勤奋好学的精神绝对是值得肯定的。
可能是我读了太多“為君十赋鹧鸪天”的作品,对此有些过敏吧。 对每阕词中,人為加塞的这一句话,我表示非常反感。 有一天,在某位好友的空间里还看过某个人一共写十组“為君十赋鹧鸪天”,算来,这一个韵部一个词牌,Ta就填了100遍。我没仔细读,直接就晕掉了。
搜遍全宋词,宋時并没有这么写的。当然,有些词牌反复吟唱,有可能出现这种重复字样的,如《九張机》,九叠,每叠首句都是“x張机”。《九张机》是宋词的一种,最早见《乐府雅词》中录取的宋代无名氏的词。其词为联章体。最早有历史记载的《九張机》主要通过掷梭来描写闺中幽怨凄婉的思绪。丝丝含情,缕缕凝怨。一般是以叙事的形式出现,一张一张地“织”来。针针含泪、梭梭锥心,丝丝缕缕中映现出一个幽怨伤春的感人爱情故事。夹叙夹议、哀婉缠绵,呕呕轧轧、跌宕起伏,萦人魂魄。首句的“x張机”,传至后来,它就成为了这种章回体之间的一个联贯绳结。类似的还有现代人流行的所谓《清音二十五弦》《千钟醉》等等。但拿《鹧鸪天》成串来写的,我在全宋词及百度里搜索个遍,也未見古人有此先例,估计是现代人用以炫技的一种文字游戏罢。
不是说只有古人的才值得学习,我个人觉得,如果你在古典诗词和音乐上都有一定的造诣,在词牌曲谱上有所创新,也并不反对,但创新要有一定的依据。
我之所以非常反感“為君十赋鹧鸪天”这种写法,原因有三 : 第一,这句话用在该词的第二句,纯属人為加塞的一句话,对该词的词脉意境毫无裨益,相反会造成一种断裂感;它不象九張机、清音二十五弦那样,用在词首,起到联贯主体,结绳而记的作用,对全词意脉也不会造成伤害;第二,往往章回体式的大曲词令,一般以叙事的形式出现,层层递进,全词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各叠之间有一个以一贯之的情感主脉。但现代人玩弄的“為君十赋鹧鸪天”,就我所见到的,几乎都是為了炫技,空洞无物,千篇一律,让人看了前面一两阕之后就不想再看下去了;第三,果有磅礴的情感,需要十赋鹧鸪天来填写来抒发,又何必要在词中加塞“為君几赋鹧鸪天”这么一句话呢? 要知道《鹧鸪天》并非用来向某人表情达意的专用词牌。清代著名诗人黄仲则曾有“绮怀”十六首,全面而细腻地描写他与表妹之间的当年恋情,十六首七律,首首精萃,每一首既可独立成体,又可将十六首联贯起来,共考他与她之间那一段迷人的恋情。没见他在哪一首诗里加上这么一个毫无意义的塞句啊!
当然,说了这么多,只是针对当前“為君十赋鹧鸪天”的流行现象而言的,也只能代表我个人的看法,大家完全可以有不同的观点或坚持。
回头看看清泉的这四阕《鹧鸪天》。大家先读一读,看看他这四阕词中的“清泉几赋鹧鸪天”於单阕词也好,於四阕整体也好,是否有半点好处? 现代词坛上的东西良莠不齐,大家不要一味跟风,要学会甄别。
四阕词,分别写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我就不一阕阕一句句地详细分析。

其一、大家看,他全词的标点使用情况,四阕词,全部都是“ , 。, 。,,。,。”和七律的标点使用基本是一样的,对吧? 我讲课時是怎样讲的? 第一句通常单独成拍,用句号!尤其是这里所有第二句都与第一句句意毫不相干(事实是与全词其他句都不相干),那么第一句是不是应该单独成拍,用句号呢? 过片两个三字句后通常要用什么号? 也是句号吧? 这是典型不上课不看讲义的表现!
其二、作者将春夏秋冬组成一体来写,是不是应该有一个情感主脉,体现四阕词之间的一定联系? 好,看这四阕词,《春》: 春回大地感慨万千,最后落笔却是“独有時光去不还。” 一年之始,就开始惆悵於時光一去不复返,那后面的词再怎么展开?《夏》一开篇就写“入夏蝉悲”,夏於蝉而言,是值得庆幸和感恩的季节,几年的蛰伏,终於得见天日一展歌喉,它為什么会悲呢?前面六句都是悲境惨景,最后一句,雷送凉风,人展笑颜,我不禁要问,夏天的主题就是在炎热里愁云惨淡地期待一习凉风么? 人,未免太脆弱了吧?《秋》前面六句,排去无用的第二句外,都在描写霜露欺生的景象,是為伤秋,如何过渡到“雁字南书”这种怀乡思遠来的呢? 《冬》中,霜缠雾锁与《秋》的霜欺露压有何区别? 这四阕词有没有一个以一贯之的情感主脉?且各阕词各有弊端。
其三、遣词造句需要大力錘炼。比如:数九寒冬映眼前,数九是人们对冬季节令的一个纪数方法,它怎么“映眼前”? “梅花傲放水哽咽”,梅花傲放与水哽咽叠加在一起,它们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既是“万籁眠”,又如何“风猎猎,雪翩翩”? “风猎猎”之時,雪会是“翩翩”的吗? “雪翩翩”与“水哽咽”这两种意象所代表的情感主调又是否一致呢?
好,清泉勤奋好学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但这四阕词确实还需要大力雕琢。

五、《鹧鸪天·秋桂》
碧玉轻摇点点黄。任由萧瑟几分凉。凭添月色玲珑影,巧借冰魂素雅妆。
矜冷雨,伴新霜,虽无言语总情长。高枝不与群花比,独遣中秋一段香。
    选用七阳韵,写桂花把馨香赋予众芳歇逝后的旷寂时节,赞美桂花的高洁品性。七阳韵在四呼里属开口呼,五音里的宫音,响亮,喜悦,与词的感情色调相符。
【简评】:好,这位同学问答题也好,填词作业也好,都做得很认真,首先赞一个!
     这阕词对秋桂外景的描写和品格的高歌都比较到位,虽无新意,(毕竟如此赞美秋桂的太多),但总体上还是比较成功的。起拍,“碧玉轻摇点点黄。”,“轻摇”既是实写微风下桂树轻漾的景象,也开始融入笔者的一定情感,“点点”二字写出了桂花娇小细碎的外形,“任由萧瑟几分凉。”秋天,多少带点萧瑟的寒凉之意,但就秋桂而言,她是完全不管不顾的,这一句也融情入景中,很自然很贴切。
     看上片歇拍二句“凭添月色玲珑影,巧借冰魂素雅妆。”前一句得益於吴刚伐桂的传说,虚写月中花桂,投下月色玲珑影的, “玲珑”可作细巧解,秋桂本身是很精巧的,通过月里寒桂的虚衬,更显精致了。 而后一句应该是受了一些林黛玉海棠诗的影响“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抉,秋闺怨女拭啼痕。” 只是化用得不够巧妙:“冰魂” 有两种解释:1、 形容梅、莲等花清白纯净的品质。 宋 苏轼 《松风亭下梅花盛开》诗之二:“ 罗浮山 下梅花村,玉雪为骨冰为魂。纷纷初疑月挂树,耿耿独与参横昏。” 宋 唐珏 《水龙吟·白莲》词:“叹冰魂犹在,翠舆难驻,玉簪为谁轻坠。” 2、 借指梅花。 清 江炳炎 《淮甸春·自题纸帐梅花》词:“閒门客裡,嘆年年辜负,西溪游屐。约与冰魂同小住。”《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回:“芳心恐负,正酒醒天寒时候。唤鸦鬟招鹤归来,请与冰魂守。” 我想作者这里应该取第一种含义。但“素雅”这种带主观评判色彩的词语用在这里,使这一句大打折扣,大家细读细品味,是不是觉得这二句与林黛玉的海棠诗有点象,但又略显空洞和生硬?
   上片都是具体写桂花的外在形象,下片则注重抒情议论,“矜冷雨,伴新霜。”写桂花开在秋季,不惧霜寒雨冷,犹自悠然绽放,不与群花争艳,只為留给这寂寥的秋季一段馨香,以此赞美其高贵的品格。下片第二句“虽无言语总情長。”感觉是一句废话,桂花无语是不争的事实,写与不写都无所谓,一阕小令中,切忌一个整句给人“要或不要”都与主题表达无涉,这是对字词、篇幅的极大浪费。下片整体上比上片要自然流畅一些。从章法结构上去看,这阕《鹧鸪天》主旨清晰,先景后情,并融情入景,虚实结合,总体上还是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六、《鹧鸪天-独镜月楼》
一半心觞赏月光  怜花孤柳泪腮旁
攀岩神卷书池望  犹视轻纱画韵芳
情亦切   路乃宽   红颜酿酒品醇香
飞痕瓣絮楼上窗  惟愿枝头变凤凰

   我用渔阳开口呼五音是商 五行是金 五脏是肺方位属南

【简评】: 按我以前的评词习惯,我会给这阕词重新标点重新排布后再让它出现在我的讲义中,但今天我没有,就是想以此為诫,引起大家的注意:第一,请正确使用标点。不要说古人的诗词都没有标点,我们不是古人,使用标点符号是历史的一个进步,当代诗词界都普遍公认并推行的标点符号,请大家正确使用。第二,请合理排版。一般绝句的排版:标题(一般不标“七绝”或“五绝”字样,如《望庐山瀑布》,下面一句一行书写。律诗,标题之后,两句两句,成联并排书写,八句四行。词呢? 标题,最好分两部分: 词牌+标题。前几天有同学在群里谈到词的标题,除了词牌外,是否需要另加题目的问题。我的态度是最好加注题目。在词牌之外加注题目,有助於读者正确理解词作主题。我们填词的目的,是让人懂,而不是让人不懂,含蓄委婉是填词的手法风格,而不是目的,不要本末倒置了。古人填词经常会只有词牌没有附加题目,或者就取该词的第一句為题,那是因為词牌创作時,往往就唱於某个特定的场合,别人毋需标题,也能听懂。或有的词牌题目本身与所填内容有一定关联。在填词创作逐渐文人化之后,很多词都有另外加注题目的,或者在词牌标题下面,写一段引语,对自己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进行交待的,以免读词人对自己所填之词发生误解。大抵词意比较浅显,也不会引起误解,适合於任何场合的词,词牌之后不加附题,或取第一句作附题也是可以的。词题写完之后,词的主体部分,往往不是一行一句的排布,而是一片一段地,与现代散文的排版方式一致。
大家不要小看这些细节问题,将来,有机会参加一些诗词比赛的话,这些细节往往会直接影响评委们对你的第一印象。
好,大家再回头看看这位同学的这阕词: 《鹧鸪天-独镜月楼》
一半心觞赏月光,怜花孤柳泪腮旁。攀岩神卷书池望,犹视轻纱画韵芳。
情亦切,路乃宽。红颜酿酒品醇香。飞痕瓣絮楼上窗,惟愿枝头变凤凰。
题目:“独镜月楼”,是“独/镜月楼”呢? 还是“独镜/月楼”? 还是“独镜月/楼”? 这是怎么一幢楼呢? 大家看懂没? 我是没看懂的。没看懂题目不要紧,填词主体能看懂就行。
“一半心觴赏月光。” “觴” 本义为一种酒器,作“殤”的繁体字来理解的话,意指壮年而逝,引申為一种怆痛一种悲哀,这里“一半心觞赏月光”是个什么意思呢? 带着一种似有还无的心痛去欣赏月光? 我们暂時只能这么去理解这句话(尽管它实在令人费解),“怜花孤柳泪腮旁。”带着心痛赏月,下句不写月,而写花柳。“怜”若作动词用,则表示赏月的“我”,怜惜月下的花儿,但“孤柳”中的“孤”作动词用的话,只能是使动词,表“使柳孤”之意,谁使柳孤?显然说不通,我们只能将“怜”“孤”二字作形容词理解,则表示可怜的花儿孤独的柳树,那这“怜花孤柳”如何就在“泪腮旁”呢?花柳的可怜孤独使“我”挂泪腮旁?在语法上,这句怎么也说不通吧?诗词的语言虽然很多時候不能用现代的语法去解读它,但最基本的某些规则,我们还是要遵守的,起码不能让读者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攀岩神卷书池望,犹视轻纱画韵芳。”词解析到这里,我真的有些怀疑自个儿的思维想象能力了。刚才还在心痛赏月,怜花惜柳,挂泪腮旁,如何跳到攀岩,跳到望书池中来呢?这一句,应是取意於“书山有路勤为径”?亦或是取意於“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意思是,只要我读遍世上书,踏遍攀山之书径,则一切的一切,都如眼前月色一样薄如轻纱美景如画?艾玛,这实在太考验读者的理解能力了。尽管这一层雄心豪气,实在是无法与前一句的怜花惜柳,泪雨挂腮,心亦成殇的情调有着天南海北的差距,但,以我的智力,我也只能连估带猜地理解到这一层了。   
再看下片:“情亦切,路乃宽。” “宽”字出韵 !“飞痕瓣絮楼上窗,”“窗”字出律犯韵,连最基本的词谱要求都不去研读,我很怀疑这位同学的学习态度!不读讲义也就罢了,百度一下词谱,再按谱填写,总是最最基本要做的吧?不然,你能学到什么?
求学之心很切,攀山的道路也很宽廠,这过片二句倒是与准备过片两句衔接得上。下一句呢“红颜酿酒品醇香。” 这又如何跳脱到红颜酿酒上面去的啊?    “红颜”指“我”?以 “ 酿酒”比喻书山求涉的过程?然后“我”甘之如醇?或是终能品得醇香?“飞痕瓣絮楼上窗”又作何解释呢,天啦?飞鸟如同花瓣一样落在楼上的窗台上,她想化作枝头的凤凰?
这词,评析到现在,我只能说:它超出了我的理解范畴!太朦胧太抽象了。

七、《鹧鸪天.境迁》 词韵简编第六部真文元韵
习惯小城四季新,街坊互熟礼相尊。出行不虑风吹雨,排难欣然众志勤。
情润润,话殷殷。回归养老倚儿孙。楼盘居室常孤锁,唠嗑邀时叩错门。
答:写得是一个回忆与现状的比较。情绪涟渏皺起。故选用齐口呼,徴音赋之。不知对否?

【简评】: 这阕词的作者应该是在一位久居小镇,退休后回到大城市傍着儿孙养老的老人。上片写对曾经久居小镇時,邻里间和睦相处互亲互爱相帮相衬的回憶。下片则写回到大城市后,开门不识半个人的孤苦与无奈。上下两片对比鲜明,切合时弊,写出了当今大城市中,许多老人心里的烦闷。
     很喜欢这阕词,自然朴实,不做作不夸張,反映现实,贴近生活。我们现在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填词严重脱离生活,写出来的东西,虽然很有些唐诗宋词的味道,但过於雕琢堆砌,言之无物。我觉得如果文学不能反映生活,整天為赋新词强说愁地抒情描情,我们写出来的文字终究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
当然从填词技法上讲,它还是有些不足,叙事性太强,手法也比较单一,语言稍显直白浅显。最明显的一个不足是,过片两个三字句没处理好。上下两片的关系是,以上片的温情回憶来反衬下片的孤独烦恼的,过片承担的角色在於开启下篇对吧?那么过片就不应该还停留在上片的回憶和总结当中。
好,我们再看下一个作品。
八、
绿水青山寻温馨, 漂泊四海一孤身。 才折杨柳鞭马去, 又闻杏香暂销魂。 红尘乱,俗世真, 执手并辔游青春。 不见乱花迷人眼, 一杯淡酒我沾唇。 …鹧鸪天…早春
【简评】:估计很多人已经猜出来这是谁的作业了。不按第八讲的作业要求贺群来写,标题不标在文首,附在文章的P P后面,通篇没有一句是按平仄格律填写的。只有风雲再起有此桀骜不驯洒脱幽默的性格特征。罢了,这么一个倔夫子,我也不去强求。
     这阕“偽”鹧鸪天的大体词意是:踏遍青山绿水,想寻找一处温馨的港湾,却终是漂泊不定,四海为家,孤身一人。刚刚作别娇妻(这里我暂且理解為妻子),又想起她如杏一般的馨香,不由暗自销魂。这红尘之中,虽有情迷意乱的時候,但也有许多人守着最初的本真,等候自己命中注定的那人,一并扣手相执,并驾齐驱,共渡青春。我冷眼相看这红尘俗世的种种情事,不為情乱,不迷双眼,只取淡淡的一杯酒,在唇间细咂慢品。

九、《鹧鸪天 贺诗词QQ群成立》

一缕春风醒万川,花开桃李等非闲。楹联锦句临屏对,网络诗词弹指填。
墨若见,字流绵。千年古韵立群连。今宵再续唐时梦,笔贺书香三月天。

【简评】:这第八课的作业,布置的時候,我以為会是五花八门,遍地开花哩,没想到,大家都写小渔村诗词群,而且都写成了一个模子,歌功颂德的老干体,毫无新意。唉,不评也罢。
   十、《鹧鹄天.村居》
山色松荫隐白墙,蛙鸣柳钓小池塘。殷勤雀鸟声声唤,吐穗禾花脉脉香。
收豆角,伴阿娘,夕阳影里话麻桑。晚来推盏无思醉,天籁繁星共梦乡。
【评析】大家先看看苏轼的这阕《鹧鸪天》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这阙词上片写景的部分是对苏轼鹧鸪天一词的很好仿效,用韵,及许多景物的选择也与苏轼如出一辙,但又不是一味地照搬照套,这区别的地方恰恰反映了与苏词在情感主调上的不同,比如,苏词“乱蝉衰草”,而这里是“蛙鸣柳钓”,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夏末秋初的小池塘周围,这两类截然不同的景物都是有可能同時出现的吧,為什么苏轼选取的是“乱蝉衰草”这种带着悲凉凄楚的景,而我们的作者却选取了“蛙鸣柳钓”这种活跃欢快的景?很显然是因為两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心境不同。接着看,“殷勤雀鸟声声唤,吐穗禾花脉脉香”。依然是写景,甚至与苏轼一样景物的选取上都选择了“鸟”,但两者赋予鸟所承担的情感色彩是不同的,苏轼的笔下“翻空白鸟時時见,”没有明显的情感色彩,这鸟在词人的眼里,它可以是苍茫而孤独的,也可以是达观自由的,我们如何去贯注和定义它所承载的情感色彩,关键要联系上下篇甚至联系苏轼写作時的心境,但这位同学笔下的“鸟”却显而易见是积极乐观和谐快乐的,简单的“殷勤”二字写出了村居人的心态,甚至也写出了村居人的生存状况,而歇拍中“吐穗禾花脉脉香”则进一步印证了雀鸟殷勤的理由,其实殷勤的岂是雀鸟?是那些勤劳的村居人,如今他们只须在无垠的希望里嗅着禾香等待收成的那一天了。
    如果说和苏词一样,上片中,作者是集中笔力在描景,那么,下片,就与苏词有所不同了,苏词下片虽然将“我”这个主体掺进去了,但依然侧重於景,将景与情交融在一起写,而这阕词掺进“我”的同時,笔触侧重於人的活动,抒情的部分大於写景。而且两者的情是截然不同的,苏轼在於要通过雨后的清凉来写自身“浮生”未得、隐逸田间的无奈,惆怅,亦或清闲,无论是无奈还是清闲(这本来就存在着争议),作者的心境都或多或少地透着一点沉重。但这阕词的下片,给我们呈现的却是一个超然世外清逸自在的村居图,图中人物亲切自然,达观悠闲,姊伴阿娘收豆角,哥和老父醉杜康。多美啊!这样的泰平和乐里,我们还有什么可担忧的?醉了,自然有那天籁清风,与我共度梦乡!人生,遇此境界,当是别无所求吧?!
我真觉得这是一阕很成功的《鹧鸪天》!非常美,流畅自然,清新脱俗,尤其是意象的选择上,准确无误!
    以上学员的作业皆没有注作者笔名,点评是学习提高,不是批评指责,如果用语不妥,望大家见谅!

点赞(0)
打赏
向编辑推荐
分享:
最近访客

海阔天空

翩翩起舞

发表评论
回复:  
网名: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评分:              
内容:
呼朋唤友(@好友)
    
举报不良评论评论列表
友谊之花男6岁
诗坛版主
注册日期:2017-05-02
最近登录:2023-08-20
作品数量:498
空间人气:293639
粉丝人数:22
关注的人:19
最新帖子
《曾公国藩赋...  08/20太湖山好水甜...  05/30菊花词  11/06唱歌有感  08/10七绝-掬露煮...  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