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诗管理
【七绝】感五四运动
发布于2018-05-05 00:06 点击:3294 评论:0 作者:湯安


http://p0.ifengimg.com/pmop/2018/0504/D6B50B1B0E3BD493D2583A576CF9668E157EC5E0_size105_w1080_h600.jpeg


Image result for 五四运动学生



五  四




对于五四运动,今天许多人已经不能详细介绍它的历史和意义,公知民运泛滥导致泥沙俱下的中文互联网对五四运动的诬陷却此起彼伏。


其实,做为近代中华文明崛起的前奏,五四运动彰显的是文人荟萃俊杰辈出明清以来第一次中华精英和民众精神的大革命大汇合与科学民主思想的大爆发,这些让诟病她的人很难找到挑刺的地方。几乎只有两个方面最为民运紧追猛打,一个是讥讽五四运动学生领导人梅思平“率先火烧赵家楼,积极反日,却又率先投机当日本汉奸”;一个是肆意放大和夸大五四运动有多么暴力,而被部分烧掉的赵家楼又是多么精致(民运曹长青):里面曹汝霖的几房妻妾的生活多么华贵,而学生们打砸抢烧是多么野蛮,他们像法国大革命那样残暴屠杀,云云。


当然,52网等网上不时会看到一些假遗少们对五四运动的不满,几个诗文稀松,声律韵部一知半解的假冬烘出来唠唠叨叨地指责五四新文化运动和简体字破坏了他们欣赏的中国古体诗词,那样的嚶嚶嗡嗡这里基本忽略。


事实果真如民运描述的吗?呼唤起全国民众支持声援的五四运动真的是由投机分子领导的暴力打砸抢烧运动?


当然不是,梅思平之于五四运动,就像汪精卫之于刺杀载丰案一样,既无领导者之实也无大义坚决浩气凌然之风,他们纯粹是碰巧赶上了那些占绝大多数的真正革命者领导者们的洪流。因此,虽然梅思平无疑是变质北大学生和投日汉奸,他却完全不是五四学生运动领袖或火烧赵家楼的发起人;汪精卫尽管写了引刀成一快的诗句来骗骗格那丁等吃瓜热闹的华老栓小D看客,汪精卫本人却根本没有实施任何刺杀摄政王载丰的行动,这些都经得起对当事人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考证。


所以,很遗憾,民运通过梅思平赵家楼来诬蔑五四运动领袖的说法不能成立。把一场抗议列强割裂中国领土、拥有全国各地民众支持和海外华人声援的轰轰烈烈五四文化运动移花接木成一个变质学生领导的打砸抢烧,这样苍白的指控令人啼笑皆非。梅思平丝毫算不上五四运动或火烧赵家楼的领导人,他连任何一个参与五四运动的学生团体或团体负责人都不是,本文后附有欧美百科词条列于五四运动条目之下的洋洋洒洒一大片五四运动领导者名单,包括参加全部北京学运的大学生领导名单,可资查证。


在学生们四处斡旋积极保护山东的外交政治努力全告碰壁绝望的情况下,五四运动确实火烧了赵家楼砸了曹汝霖家的瓶瓶罐罐,五四新文化运动也确实提出砸烂孔家店,但是对于手无寸铁的学生来说,五四运动主要是思想文化运动的呐喊,即使迫不得已偶有暴力,那些民主学生执行得也远非民运文章所夸张的“几千人打砸抢烧中西合璧亭台楼榭三院五十房的赵家楼”。


赵家楼院小到即使学生声称要烧它砸烂它,当局也只派得出二十来个警察保护,多了放不下,里面根本进不了多少人。烧赵家楼一事的具体过程有被学生追究的目标、火烧赵家楼的房主和全程经历者曹汝霖自己的详细回忆录可查。火烧赵家楼过程中学生和楼内军警都比较平和,他们目标不在这个住宅楼,饱含的是失去青岛主权的悲愤,军警并没有卖国,同样不愿意对抗爱国学生的正义主张,因此过程并非民运编造的如何激烈对抗和爆发什么打砸抢,学生则只是出于对卖国贼的激愤烧楼,没有抢夺一件财宝,没有屠杀任何生命,赵家楼也大部分保存完好。


曹汝霖回忆录中写到:


学生“打开橱门见有燕窝银耳之类,即取出了匣子摔了满地。我父即说,这是人家送给我的,我还舍不得用,即送给你们好了,何必暴殄天物?他们不理,还是践踏得粉碎而去。”(第153页) 此时,学生们“没有打老人、妇女和仆役”。这一点曹汝霖几十年后也多次明确承认和证实:“对我双亲,承他们没有惊动”(第153页)。


—— 一个对自己儿子企图签字割让青岛山东乃至胶东半岛给日本而不心疼的昏聩老人看到学生扔了他家几盒燕窝就叫喊暴殄天物,一个四处收钱骂人的民运小丑曹长青放着危在旦夕的整片胶东广袤国土的割让不去可惜,倒对门口就是杂乱无章的电线和破败街道的赵家院子惺惺作态连篇累牍地写了好几篇文章表示可惜。这样恶毒的民主派天理难容。


社会革命与暴力破坏是一个可以探讨的问题,民运曹长青之流借此诋毁诬蔑五四运动却动机不纯。法国大革命带来近代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和飞跃,它的本身却是暴力破坏甚至革命者自相残杀。同样的事几乎不同程度地发生在世界任何发生革命的国家,包括欧美、苏联和中国日本。后人应该总结革命的历史意义,同时在历史前提许可的条件下,积累保护人民减少破坏和避免暴力的经验。因此,那些出于涂污目的篡改历史诋毁五四的民运轮子还是省省造谣诽谤的力气为好。


列强肆意割走中国的齐鲁大地给残暴的日本侵略者,对于那块国土上无数就要背井离乡沦落在日寇铁蹄之下的父老乡亲们,民运毫不关心,对一个大户人家叫喊我的燕窝的老人,民运却心疼得连篇累牍;广大学子站立起来反抗卖国,民运跳出来指责喊停。这些应该算是出口转内销版的为鲁迅先生所讥讽痛斥的“友邦惊诧论”吧?幸亏学生和爱国志士不听那一套,勇敢站出来保卫长城,唤起沉睡中的同胞,震慑日本伸向山东的脏手。


至于抱怨五四新文化运动和简体汉字的运用破坏了某某作诗练字切音,那个逻辑经不起推敲,嚶嚶者无非是对进步和新中国不满,所指责的内容跟五四运动挨不着。这些文盲不仅指责新韵、简化字跟汉语拼音,他们还一样会抱怨说科学民主破坏了四书五经、文言文妨害了他欣赏秦大篆、大篆小篆妨害了他欣赏甲骨文而使用甲骨文的人一定是破坏洞穴壁画的罪魁祸首。


言归正传,继续引用西方百科五四运动词条的内容:专门研究五四運動的史學家林毓生教授提到了五四運動的意識形態,從形式層次上,五四人物喊出了如自由、民主、科學、理性、思想革命、文學革命等口號。

林毓生認為,五四精神是一種中國知識份子特有的入世使命感。這種使命感承襲儒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與「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精神。这使得中國知識份子的五四運動與俄國沙皇時代的讀書人因為與國家威權同制度發生的「疏離感」而產生的知識階級(intelligentsia)與激進精神,以及西方社會政教分離為背景而發展出來的近代西方知識份子多元化專業研究的風格有很大不同。這種「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使命感使中國知識份子以為真理本身應該指導政治、社會、文化與道德的發展。其最高境界乃孔子「知其不可為而為」的奉献精神。

林教授認為「使國家強盛」、「自由」、「民主」、「法治」和「科學」為五四运动目標。同样,中国史学界界的定五四运动重大意义,概括为:

彰顯了學生當時救亡圖存的愛國精神
促進了社會各階層覺醒
加深國家民族自立圖強之意識
擴大了中华新文化運動的影響



早上登录中华诗赋网,见到荆楚居士先生纪念五四运动的诗作,有感作和,在此整理发表,同时整理上述针对民运公知所诋毁的五四运动的评论。


少年强则国家强,五四运动从精神上唤醒了我们孱弱到奄奄一息坐以待毙的东亚病夫国度,它带来了民族的希望,为祖国和民族培养出风雨彩虹铿锵玫瑰茁壮成长的少年青年和成年国民,值得永久歌颂纪念。










Related image


Image result for 五四运动学生火烧赵家楼,在街上示威


Image result for 声援五四运动






感 五 四 运 动



文/湯安




万里长城亟一肩
列强肆虐横倭涎
赵家一炬驱臣虏
德赛书生朗朗乾







附:西方对五四运动的介绍 (英、中文内容一致,仅附中文)


五四運動

(维基百科条目)



五四運動發生於1919年(中华民国8年)5月4日的北洋政府治下的京兆地方,是一场以青年學生為主的學生運動,以及包括廣大公民、市民和工商人士等中基層廣泛參與的一次示威遊行、請願、罷課、罷工和暴力對抗政府等多形式的行動。事件起因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完結後舉行的巴黎和會中,列強把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即山東問題。當時北洋政府未能捍衛國家利益,有國人極度不滿,從而上街游行表達不滿。當時最著名的口號之一是「外爭國權(對抗列強侵權),內除國賊(懲處媚日官員)」。

广义五四运动则是指自1915年中日签订《二十一条》至1926年北伐战争之间,中国知识界和青年学生反思華夏传统文化,追隨「德先生」(“民主”的英文“Democracy”)和「賽先生」(“科學”的英文“Science”)[1][2],探索强国之路的新文化運動的繼續和發展[3][4][5]。

1924年4月19日,中共中央局委員長陳獨秀和秘書毛澤東聯名發出通告,第一次要求各地的黨和團體的組織展開“五一”、“五四”、“五五”、“五七”紀念和宣傳活動,強調恢復國權運動、新文化運動,紀念五五(馬克思生日),目的在於傳播馬克思主義[6]。1939年八路軍總政治部、中央青委發出《關於部隊紀念“五四”青年節工作的指示》,明確指出中央青委決定每年5月4日為中國青年節(1949年後成中国大陸的固定節日)[7]。


五四运动主要领导人


蔡元培(1868-1940),民主主义革命家和教育家,北京大学时任校长。


朱家骅(1893.5.30-1963.1.3),柏林大学博士,中国教育家,地质学家、学者,北京大学時最年轻的地质学教授、德语系主任。


陈独秀(1879-1942),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胡适(1891-1962),中国近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思想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民主维新人士。


林长民(1876-1925),国民外交协会理事。


鲁迅(1881-1936), 中国近现代思想家、作家。


全国五四运动的學生代表

北京

方豪(1894-1955),浙江金华人。北京大學學生,北京学生联合会及其后的中华民国学生联合会的首任主席。後在安徽、浙江等地長期從事教育工作。
羅家倫(1896-1969),浙江紹興人,字志希。北京大學學生,《北京學界全體宣言》起草人。倡導新文化運動、白話文運動。五四後留學海外,後來擔任過國立中央大學校長、清華大學校長(1928年9月18日就职)。逝世於台北。
段錫朋(1897-1948),江西永新人,字書貽。北京大學學生會會長、北京中等以上學校學生聯合會會長、中华民国学生联合会會長。逝世於上海。
王自治(1889-1965),甘肅正寧人,字立轩。北京大学學生,繼段錫朋之後任北京學生聯合會會長。后長期在甘肅省任職,並從事教育工作,曾任甘肃学院(今蘭州大學前身)院長。曾參加中國國民黨。1949年后留在中國大陸,加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
張國燾(1897-1979),江西萍鄉人。北京大學學生,北京學生聯合會講演部部長。後參與創建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後來因與王明等人產生矛盾而借機出逃。最後逝世於加拿大。
傅斯年(1896-1950),山東聊城人,字孟真。北京大學學生,五四遊行總指揮。五四後遊學柏林、倫敦等地。歸國後致力於學術研究,創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並曾任台灣大學校長。逝世於台北。
邓中夏(1894-1933),湖南宜章人。北京大學學生,北京学生联合会总务干事,参与火烧赵家楼行动。后成爲中國共産黨創始人之一,長期擔任中共高級領導人。被中國國民黨逮捕后殺害于南京。
許德珩(1890-1990),江西九江人。北京大學學生。后創立九三學社,任主席。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病逝於北京。
匡互生(1891-1933),湖南邵陽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學生,首位冲进曹汝霖家者,也是火烧赵家楼的点火者。后为教育家。
易克嶷,北京大學學生。
夏秀峰(1895-1976),湖南新宁人,北京高等工业专科学校學生,北京高等工业专科学校学生代表,1919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西斋饭厅会议上写血书。后为湖南省人民政府委员。
谢绍敏(?-?),贵州赤水人,北京大學學生,1919年5月3日在北京大学法科礼堂召开的大会上写血书“还我青岛”。
罗章龙(1896-1995),湖南浏阳人,北京大學學生。后成爲中國共産黨高級領導人。
高君宇(1896-1925),山西静乐人,北京大學學生。后成爲中國共産黨高級領導人。
罗隆基(1896-1965),江西安福人,清華学校學生。后為中國民主同盟主要領導人之一。
王造时(1903-1971),江西安福人,清華学校學生。清华学校学生评议会主席(清华学校学生运动的领导机构)。清华学校学生代表团成员,清华学校学生会第一任会长。曾经两次被捕(一次是在东安市场散发传单,一次是去向政府请愿)。
陈长桐,清華学校學生。
何浩若(1899-1971),清華学校學生。后加入中國國民黨,曾擔任黃埔軍校政治教官,創辦中央日報。逝于臺灣。
聞一多(1899-1946),湖北蕲水(今浠水县)人。清華学校學生。中华民国学生联合会清华学校代表。后為诗人,学者,曾任西南聯大教授。被暗殺于昆明。
瞿秋白(1899-1935),江蘇常州人,後來曾兩度擔任中國共產黨最高領導人。
鄭振鐸(1898-1958),原籍福建省长乐县,生于浙江省永嘉县(今温州市)。铁路专科学校代表。作家。
耿济之(1898-1947),上海人,与瞿秋白同为俄专代表。翻译家,俄罗斯文学研究家,外交家。文学研究会重要创始人之一。与郑振铎同为《国际歌》的最早译者。

天津

楊興亞,天津學生聯合會總代表
張太雷(1898-1928),江蘇常州人,北洋大學學生,天津學生聯合會評議部部長。後來領導了中國共產黨的廣州起義。但在起義中被暗殺。
于方舟(1900-1928),直隸寧河人,原名蘭渚,又名芳洲。直隶省立第一中学學生,天津各界联合会学生代表。后為中共天津市委创始人之一,1928年去世。
馬駿(1895-1928),黑龙江省宁安人。又名天安,字遹泉,号淮台。回族。天津學生聯合會副主席。后為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
孙越崎(1893-1995),北洋大学学生会会长,学生代表
周恩來(1898-1976),南開中学學生,天津覺悟社領導人。後來成為中國共產黨重要領導人,曾長期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
谌志笃
沙主培

上海

何葆仁,復旦大學學生,上海學生聯合會主席。

武昌

陳潭秋(1896-1943),湖北黄冈人,原名澄,字云先。中共创始人之一。



五四時期的相關團體

北平

歐美同學會:會長蔡元培、會員朱家骅、胡适等。
国民外交协会:1919年2月16日,由北京各界各团体联合组成的国民外交协会在熊希龄宅开成立大会,推举熊希龄、汪大燮、梁启超、林长民、范源濂、蔡元培、王宠惠、严修、张謇、庄蕴宽十人为理事。21日,该会通电发表七点外交主张:“一、促进国际联盟之实行;二、撤废势力范围并订定实行方法;三、废弃一切不平等条约及以威迫利诱或秘密缔结之条约、合同及其他国际文件;四、定期撤去领事裁判权;五、力争关税自由;六、取消庚子赔款余额;七、收回租界地域,改为公共通商。”
少年中國學會:一些不滿現狀、主張社會改造的青年組成。根據馬志尼在西方創造「少年意大利」創建。1918年6月30日發起,7月1日正式成立。發起人是王光祈、周太玄、李大釗、陳愚生、曾琦、雷寶菁、張夢九。王光祈是學會初期的主要負責人。學會存在達六年之久,先後入學會的有120多人。總會設在北京,在南京和成都設有分會,國內許多省份都有它的會員。在國外,旅居法國的會員最多。刊物:《少年中國》、《少年世界》和《星期日》。1925年五卅運動興起後,學會分裂,無形解散,停止活動。
新潮社:《新潮》(英文名稱是Renaissance,即「文藝復興」之意)以「反對舊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為口號,與當時的《新青年》雜誌相呼應。它是北大學生組織的一個社團,主要發起人是傅斯年、羅家倫。該社1918年11月19日開始成立,19年元旦創刊《新潮》月刊,1920年8月15日正式改成學會。成立時會員21人,1919年底發展到37人。「五四」後不久,傅、羅先後出國留學,新潮社即停止活動。
北京大學平民教育講演團:北大學生組織的一個社會團,主要發起人是鄧中夏、廖書倉等。1919年3月成立,1925年結束活動,會同曾發展到六七十人。
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北京大學學生高崇煥、鄧中夏等十九人發起。
民治主義同志會:1922年春天,由北京大學九個學生發起的。這九個人是王汝(後改名崑崙)、傅汝霖、鍾汝中(後改名天心)、陳兆彬(後改名君樸)、鄒德高(明初)、陳銘德、譚克敏、袁世斌、姜紹謨等。
實踐社:發起人李壽雍、許孝炎、鄧文(火軍)等。除鄧文於1926年同李大釗先生一同遇難外,其成員大部分均傾向於支持國民政府。
興中學會:發起人童冠賢、王次甫、王禮錫等。此派以不左不右自命,後來王次甫加入新政學系,童冠賢則在蔣戰敗時,「人棄我取」地當上了政府的立法院長。學會經費由商震供給。
國民會議促成會:1925年5月1日在北京成立。

上海

國民社:1918年5月,中國留學生因反對《中日共同防敵軍事協定》罷學歸國後,在上海成立了學生救國團。1918年10月20日在北京成立國民社,1919年1月創刊《國民》雜誌。國民社得到蔡元培、李大釗等的支持,團結了許多具有愛國思想的青年知識分子,會員近200名。

天津

觉悟社:為打破天津男女學生的組織分開局面,1919年9月16日創建。當時社員有21人,男女各半。其中包括周恩來、鄧穎超、郭隆真、馬駿、劉清揚、张若名、諶志篤等。這個組織比較嚴密,對外廢除姓名,發展新社員必須有三名以上社員介紹,由全體社員討論決定,他們用抓鬮辦法決定每人的代號,周恩來就是「伍豪」;鄧穎超就是「逸豪」。1920年1月該社創刊《覺悟》,其中周恩來撰寫《覺悟的宣言》等。後來周恩來、郭隆真等因領導學生運動被捕,覺悟社轉地下。

广州

孫文主義大同盟: 1927年1月26日廣州成立,後改名孫文主義學會,因黃埔軍校組織反共的孫文主義學會,又改為中山主義大同盟。 這個同盟是由八個青年發起的,即郭春濤、鄧飛黃、李誠之、於振瀛、李世軍、延國符、廖維藩、王炳鈞,後來加入者有王立哉、范予遂、黃少谷(湖南人)等二百餘人,後大部成員入汪精衛的改組派,並服務馮玉祥。

湖南

新民學會:共產黨早期組織,1918年4月14日成立時,1920年底70餘人。發起人毛澤東、蔡和森,包括李維漢、向警予、蔡暢、謝覺哉等。起初,「以革新學術,砥礪品行,改良人心風俗為宗旨」。1920年5月,毛澤東在上海半淞園主持在滬會員會議,討論確定學會的態度是「潛在切實,不務虛榮,不出風頭」。7月,旅居法國的會員在蒙塔爾集會,議定學會方針為「改造中國與世界",中國共產黨正式建立後,新民學會便逐漸停止了活動。

四川

誠學會: 是四川學生鄒附初、陳銘德、鄭獻徵等所組織,是企圖插手四川政局的地方性組織。大部分是民治主義同志會會員,與四川軍閥劉湘等有聯繫。



参考文献

  1. 陳獨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辯書》“拥护那德谟克拉西(民主)和赛因斯(科学)两位先生”,“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西洋人因為擁護德、賽兩先生,鬧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賽兩先生才漸漸從黑暗中把他們救出來,引到光明世界。我們現在只認定只有這兩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國政治上道德上學術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為擁護這兩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壓迫,社會的攻擊笑罵,就是斷頭流血,都不推辭。”
  2. 《红旗》1979年第5期,侯外廬《五四时期民主和科学思潮》:「五四時期思想解放運動的特點,就是揭櫫民主與科學,批判與它不相容的舊思想、舊道德和舊文化,提倡新思想、新道德和新文化」。
  3. 光明日報:五四新文化運動與近代中國對民主與科學的追求. News.xinhuanet.com. [2017-05-23].
  4. 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韩璐:近年来国内五四运动研究述评. cpc.people.com.cn. [2017-05-23].
  5. 教育部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五四时期的民主和科学精神. News.southcn.com. [2017-05-23].
  6. 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龚育之. 《纪念“五四”的历史回顾和当代意义》. cpc.people.com.cn. 1999 [2017-05-23].
  7. 1059. 1930年至1939年青年工作大事记. Cpc.people.com.cn. 2008-06-24 [2017-05-23].
  8. 試論北京政府對五四運動的態度及舉措[1]
  9. 三一运动与五四运动背景简析,论文摘编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年第0期
  10. 1919年朝鲜三一起义 200万人参加,中国网
  11. 近年来国内五四运动研究述评,中国共产党新闻
  12. 朝鲜三一运动对中国五四运动的影响,百度文库
  13. 浅析朝鲜三一运动与中国五四运动,《世纪桥》
  14. 《新编五四运动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5. 试论朝鲜三一运动与中国五四运动的关系,期刊网
  16. 五四运动:文化的运动,还是政治的运动?. News.xinhuanet.com. 2006-06-13 [2017-05-23].
  17. 梁启超:五四运动导火索的点燃者. News.xinhuanet.com. 2006-06-13 [2017-05-23].
  18. German Rights and Interests Outside Germany. Treaty of Versailles. [2009-05-03].
  19. 中華民國史事日誌.中華民國八年己未.第437頁
  20. 五四運動大事記
  21.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22. 五四運動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1-10-18.
  23. 《「五四」運動六十週年紀念論文集》:我们当前讲的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民主,这是比以往任何的"民主"都更广泛更彻底的无产阶级的民主。
  24.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紀念五四运动60周年學朮讨论会文选》“列宁所说: 无产阶级民主比任何资产阶级民主要民主。苏维埃政权比最民主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要民主百万倍。”
  25. 林毓生著,穆善培譯,《中國意識的危機》,第335至336頁,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6。
  26. 五四新文化运动无人提出"打倒孔家店"口号. 国家历史. 2010-02-15.
  27. 林毓生,1998,《熱烈與冷靜》,第109至111頁,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28. 紀念五四 總統:自由民主將成兩岸對話共同語言[2]
  29. 劉宛琳. 郁慕明號召「新五四運動」 周日上凱道. 蘋果日報. 2014年5月4日 [2014年5月4日] (中文(繁體)‎).
  30. 翁嫆琄. 凱道「新五四運動」 警方估有萬人參與. 新頭殼newtalk. 2014年5月4日 [2014年5月4日] (中文(繁體)‎).
  31. 陳詩璧. 新五四運動 王炳忠批陳為廷納粹法西斯. 蘋果日報. 2014年5月4日 [2014年5月4日] (中文(繁體)‎).





Image result for 五 四 运 动


点赞(2)
打赏
向编辑推荐
分享:
最近访客

威瓦力管业

山水存真(曾)

兰心依懿

飞文染翰

发表评论
回复:  
网名: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评分:              
内容:
呼朋唤友(@好友)
    
举报不良评论评论列表
湯安男2岁
高级顾问
注册日期:2014-09-29
最近登录:2024-03-29
作品数量:566
空间人气:382898
粉丝人数:48
关注的人:2
最新帖子
《曾公国藩赋...  08/20太湖山好水甜...  05/30菊花词  11/06唱歌有感  08/10七绝-掬露煮...  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