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点评 > 诗部
江山代有才人出——简评涟源诗坛的中年诗人群体
发布于1970-01-01 08:00 点击:2202 评论:0 作者:岁月如歌

1、本栏目系点评栏目,不定期挑选站内作品任诗友点评,诗友可以较详细地对作品进行点评.发表见解,百花齐放。

2、选出挑选若干评论推为“精评”。

3、与评论主题无关的评论或跟评,网站有权删除。


江山代有才人出

——简评涟源诗坛的中年诗人群体

邱  述

 

   二十二年前,涟漪诗社成立的时候,社员仅二十余人,几经寻访串联,才逐渐增至三十多人,但多数已是两鬓苍苍,垂垂老矣,年青人一个也没有。我当时也有舒芜先生那样的慨叹:传统诗词怕是要断种了。

   十多年前,我惊喜地发现才露尖尖角的“小荷”,又看到了初显才情的女性,更令人振奋的是涌现了“三分粗犷七分秀”的农民诗人,看到了传统诗词复兴的希望。我这才真正发了“少年狂”,为之欢呼,为之歌唱!

   如今,涟源诗坛正如朱熹所云:“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一派欣欣向荣气象:老树新花,新苗竞秀。尤为可喜的是,一个中年诗人群体已经形成,他们承前启后,成为涟源诗界的中坚。

谓予不信,请看随手拈来的一些例子。蔡雄出身农家,安徽农大毕业后,长时间从事农村基层工作,近年才与诗词结缘。多年的生活积淀,是艺术创作的不竭源泉,一经开发,便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成就。请看他的《菩萨蛮·高山流水》:

   岭云深处清流碧,断崖瀑布飞天际。绕石别丛林,藤萝轻抚琴。        小溪留不住,长泛涟漪去。谁道性情柔,江河东向流。

   起句点题,“断崖瀑布”从天际飞来,很有气势。飞下之后,绕石回环,藤萝为之轻轻抚琴,生出了柔和清幽的意境。下阕承前抒发,道出一种人生哲理。谁道柔情似水,“长泛涟漪去”是刚性的风彩,“江河东向流”则是不倦的追求。

   他的《临江仙·惜》,写的是人生感悟:

   镜里容颜衰损,杯中人影痴呆。残书秃笔满尘埃。闲时轻拂拭,惜意上心来。       窗外玉兰凋谢,园深枯叶苍苔。风摇翠竹耀亭台。纵然花落去,长有画图开。

   人过不惑之年,已有一段风雨征程,难免“容颜衰损”,也难免荒了学业,至于“残书秃笔满尘埃”。“闲时轻拂拭,惜意上心来”是很自然的。唯其有“惜”,才会发愤,才会在诗词创作上有所成就。“纵然花落去,长有画图开”,展示的正是达人的胸襟。

   谢立新的诗重在塑造形象,在他的笔下,景物都人格化了。于是情从景出,产生感人的力量。作者曾去新疆支边十年,所写的诗很有边塞诗的韵味。

万里春归旧燕随,熏风骀荡淡云追。

新梨顺岭晒芳雪,翠柳临波梳落晖。

秋

风寒水碧柳眉垂,饱浸露霜秋更肥。

暮上楼台云外眺,归心已共雁南飞。

   前一首写的是塞外春回景象,抓住“归燕”、“熏风”、“淡云”、“新梨”、“翠柳”着笔,煊染春的勃勃生机。不说满岭梨花白得像雪,却说“新梨晒芳雪”;不说临波的翠柳在落晖中摇曳,却说“翠柳临波梳落晖”,可见其炼字炼句的功力了。

   第一首看似纯粹写景,实则为第二首《秋》的抒情张本。“暮上楼台云外眺,归心已共雁南飞”,抒发游子思乡之情,就显得毫不突兀,水到渠成了。

   谢诗自然流畅,清新可人,是难得的好诗。

   郭军民的诗词曲,都特别注重意境。我认为他的构思,深受新诗的影响,将新诗和传统诗词的特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他在这一方面的探索精神是十分可贵的,而且得到了可喜的成就。《如梦令·蓝桥风物》就体现了他的创作特色。

   榴月蓝桥忽见,心雨牵成柳线。风软舞纤腰,笑里云遮半面。一片,一片,吹絮轻如白燕。

   蓝桥风物的描摹集中在“柳线”上。对柳的描写又巧妙地运用拟人手法,形象楚楚动人。而“心雨牵成柳线”,“一片,一片,吹絮轻如白燕”,句法几与新诗无异。新诗的句式,与词的格律融合得非常好。不是旧瓶装新酒,而是新旧融为一体了。

   郭军民的曲也很有特色。《〔中吕·山坡羊〕·塞海湖》是典型的一例。

   枝儿莺弄,波儿鸥泳,风光花色湖光动。笑斯翁,与谁同?霞光满面春风送,一片诗舟心底涌。云,入画中;山,入画中。

   郭军民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抓住景物的特征,运用合适的表现手法描摹出来。写的景是实在的,有特色的,而且给人以美感。“莺弄”的“弄”很传神,句法也特别,给人耳目一新之感。“霞光满面春风送”的是“斯翁”,因为“春风送”,才涌起诗的波澜,诗画融为一体,才觉得“云,入画中;山,入画中”,自然,人也在诗情画意之中了。

   吴树叶也写了一首〔中吕·山坡羊〕,写的是湄江瀑布。景不同,写的手法也不同,效果却也不错。若从风格上来看,套用前人的说法,郭的词曲属婉约派,而吴的作品则可以归于豪放派了。

〔中吕·山坡羊〕·观湄江瀑布

临渊不惧,坦然前去,瞬间化作花和玉。望前途,意长舒。飞身不再回头顾,一路翩翩无碍阻。形,为妙舞;声,为妙曲。

   题目是观湄江瀑布,主体却不是作者,不是“观”,而是直接让瀑布自我表现。“临渊不惧,坦然前去”的是瀑布,一个无所畏惧的勇敢者的形象。“瞬间”化作了什么?“花和玉”!这想象实在太奇妙了,比起“观”的效果不知好了多少倍!于是,瀑布“望前途,意长舒”,信心更大了,“不再回头顾”,而且“一路翩翩无碍阻”。结句尤为奇特,依旧是“夫子自道”,可以;看作“观”者的礼赞,似乎更合适;“形,为妙舞;声,为妙曲”。有声有色,妙合无痕。

   教师邱楚凡,用幽默诙谐的笔调,给自己画了个像,既形似,又神似。认真品味之后,你会觉得他画的既是自己,又是教师群体,因为既有个性,又有共性。

自画相

桃红李艳下成蹊,好雨随风化绿漪。

卅载沾灰头半白,双肩负重背微畸。

趁闲廉购收摊菜,逢市忙寻换季衣。

闻得花香常自醉,绝非壶酒忘高低。

   首联化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和“桃李满天下”两个耳熟能详的成语,肯定教师的贡献,且指出之所以有如此成果,是因为“润物细无声”的“春风化雨”。颔联紧承,为了“桃红李艳”,教师自己却“卅载沾灰头半白,双肩负重背微畸”。“沾灰头半白”,凡是教师大抵如此;而“背微畸”,则正体现了邱的“个性”,他的背确是有点“微畸”的,是双肩负重所致。颈联侧重展示教师的经济现状。待遇低,负担重,只好“廉购收摊菜”,“忙寻换季衣”了。“收摊”了,菜价低廉;“换季”了,衣服会打特价。只要能吃能穿又省钱,谁去计较什么斯文体面!教师是安贫乐道的。这是共性。尾联与首联呼应,又回到“桃红李艳”上去。一闻到花香,就陶然自醉了。可是须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桃李之间。这难道不是教师的整体形象和心曲么。涟源诗坛的中年人群体中,有异彩纷呈的“半边天”世界。读过刘再丽的诗和词,你自会觉得其言不谬。

七   夕

只影挑灯醒宿酲,蹒跚怅望探窗棂。

天庭夜色凉如水,不见双星舴艋行。

这样写“七夕”诗,有点“闺怨”的意味了。刘琴瑟和谐,哪来的闺怨呢?如此读诗就钻入牛角尖了。古人的“闺怨”诗大抵出自须眉之手。“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的作者是王昌龄;“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的作者是白居易。刘以女人特有的细腻,写“只影挑灯醒宿酲”的女子,“蹒跚怅望探窗棂”,看到“天庭夜色凉如水”,想起七夕银河美丽的神话传说,引发对不在身边的丈夫的思念,是极为自然而又富有诗意的。

   刘再丽的词婉约缠绵,具有李清照风韵,是涟源诗界的共识。下面所举的例子,却一反其特有的风格,给人欢快明丽的感觉。

西江月·贺牛山分社成立二十周年

   泥土催生妙笔,桑麻话出佳章。阳春白雪俏山庄,绚烂乡村梦想。   古道诗花璀璨,今朝硕果芬芳。八方玉韵绕轩廊,魅力牛山共享。

   牛山,即今之古塘乡,早就被湖南诗协授予省级诗词之乡称号。民风淳朴,弦歌鼎盛,写诗填词成了一种时尚。吴进卿、李楚斌、吴湘勇等不少诗人,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确实是“泥土催生妙笔,桑麻话出佳章”的。“诗花璀璨”,“硕果芬芳”,引来了“八方玉韵”,牛山魅力又确实是四邻共享的。

   十多年前,我在《涟漪诗社的半边天》里提到的刘玉辉,如今怎样呢?请看她的近作《春梦》:

又见梨花三月开,翩翩彩蝶影徘徊。

几多往事如烟散,别绪离愁入梦来。

   唐人刘方平曾写过《春怨》,其中有句:“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刘玉辉面对眼前“又见梨花三月开,翩翩彩蝶影徘徊”景象,引发了对“几多往事”的回忆,从而“别绪离愁入梦来”,是极自然的,谁都如此。至于“别绪离愁”的具体内容呢,给读者留下极具诗意的想象空间。再看她的另一首新作《深山村姑》,你就大体了解她的创作风格了。

柴扉轻掩炊烟袅,巧笑倩迎宾客游。

讲到深山风韵事,青裳素面说还羞。

   从首联可知,这是写刚开启的“农家乐”旅游。主人公是一位“深山村姑”、“青裳素面”,既热情,又羞涩,“讲到深山风韵事”,欲说还羞。只寥寥七个字,就塑造出深山村姑真实的形象。

   谢晓晖是一位感情丰富很有才思的女诗人。她的两首新作,显示了她的诗的风格。

春   始

纤腰楚楚春衫薄,媚眼盈盈秋水穿。

相思未及相逢好,归来芳草碧连天。

春   尽

花到荼蘼春意颓,万般红紫化成灰。

别来惆怅思无计,终日为君不展眉。

   前边已经说过,闺怨诗的作者大多是须眉男子,内容是不可坐实的,即使是女诗人的作品,也不一定是写自己。评论一首诗,重点落在构思上。作者从“春始”写到“春尽”,以突出思念之深之切。《春始》的首联,似从“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化出。“纤腰楚楚”,“媚眼盈盈”,写出了可人的少妇形象。“秋水穿”已开始“转”了,为第三句的“转”铺垫。“相思未及相逢好”,心中的人儿,如果在“芳草碧连天”的时节“归来”,那该多好啊。

   第二首《春尽》的首联,是紧承第一首尾联的。“花到荼蘼春意颓”了,心中的人儿依旧不见归来,芳心已经与“万般红紫”一样,“尽成灰”了。结句极写“别来惆怅”的况味:“终日为君不展眉”。爱情是永恒的主题。谢晓晖的诗之所以感人就不足为怪了。

   吴丹是一位年轻的母亲,为了生计,把爱子放在家里。虽然关山远隔,却隔不断思子之情。

思  子

梦儿哭闹唤娘归,无限乡情泪暗垂。

待到回时除夕尽,相逢午夜雪花飞。

   “梦儿哭闹唤娘归”,看来直白浅露,实则是母子深情最好的表白。连睡梦里也在听儿“哭闹唤娘归”,还有比这更感人的吗?无限亲情和乡情的煎熬,谁禁受得起?生活的重压,逼得人有泪也只能“暗垂”了。这不正是千千万万离乡背井打工者的共同心声么?好容易熬完一年,直到除夕也快过尽了,在雪花纷飞的午夜,母子才能见面。这情景能不感动人吗?

   在涟源诗坛的中年人群体中,有不少工农诗人。他们的诗词成就更是令人瞩目。下边的四首七绝就出自农民诗人周四立之手。

咏梨花

堪叹红颜已杳然,梨花依旧证前缘。

而今心亦如冰雪,又值春风雨后天。

 

冰雪为魂玉作肌,羞颜春半著枝枝。

嫩寒因雨娇花脆,幽赏不宜攀折之。

 

远观如雪近如烟,径向烟间觅玉颜。

轻吻卿卿卿不语,与君知是再生缘。

 

转眼疏星化片云,华清池里玉逢春。

通身素洁无尘渍,珠露晶晶摄我魂。

   周四立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他的身世我略有了解。高中毕业时以几分之差落第,失去深造的机会。在感情生活上也有过刻骨铭心的难言之隐。那不尽的思念,只能永远深深地藏在心底。四首咏梨花诗,是他压抑多年的感情渲泄。

   一年复一年,花开花落,“红颜已杳然”了。虽然“而今我亦如冰雪”,但面对梨花,而且“又值春风雨后天”时节,怎能不黯然伤怀,引发无穷思念呢。他一往情深地怀念伊人,和眼前“冰雪为魂玉作肌,羞颜春半著枝枝”的梨花合而为一。他叮嘱人们:“嫩寒因雨娇花脆,幽赏不宜攀折之”。爱花心事依然如昨。诗人虚实相生,既写眼前的梨花,又写心中的人。“远观如雪近如烟”,由花及人,“径向烟间觅玉颜”。是花?是人?分不清了,“轻吻卿卿卿不语,与君知是再生缘”。缠绵缱绻之后,猛然惊觉:“通身素洁无尘渍”的伊人已杳,只有梨花依然含笑相对。此情此景,能不销魂么!

   感情如此真挚,构思如此巧妙,描写如此细腻的好诗,竟出于农民诗人之手,算不算诗坛奇迹呢。

   吴棣华也是农民,又是村长。农民、村长、诗人,三位一体。有些人恐怕觉得匪夷所思罢,先看他的新作《夜来香》:

一身淡雅妆,生性不张扬。

恐被群芳妒,夜来始放香。

   把夜来香人格化,且点出她的性格特点是“不张扬”。第三句一转,突出其“夜来始放香”的原因是“恐被群芳妒”。起承转合,井然有序;构思新颖,尤为难得。

   诗忌直白而贵含蓄。作者深谙此道,往往将一件极平常的事,写出意想不到的情趣来。请看他的《中秋夜雨》:

独品佳醪寂寞多,欲邀仙子渡银河。

天宫不与人间便 ,密雨重云锁素娥。

   因寂寞而生出“欲邀仙子渡银河”的奇想,新颖而又自然,可是天不作美,竟然“密雨重云锁素娥”。以如此构思,写中秋夜雨的惆怅,既合情理又富诗意。

   十年前,我写《沃土植根香益清》时,曾评过吴湘勇的诗。他经过十年历练,如今是益趋成熟了。湘勇只读完初中就务农了。为生计所迫,为人弹过棉花, 后来又下广东打工。一般人以为,他成为诗人,几乎是不可能的。请先看他的《赠藕煤老板》再说。

十二空心个个圆,劳君亲送到炉边。

稀龄父母身能暖,游子晨昏梦亦甜。

一盏清茶消倦意,下回好货订来年。

登车欲去频挥手,祝福声声多赚钱。

   不少人对传统诗词有神秘感,不敢染指,某些自称行家的人故弄玄虚,以堆砌词藻、滥用典故为务,以为非如此则不成其为诗。其实好诗都是文从字顺,明白晓畅的。口语入诗,只要符合格律,一样可以写出好诗来。吴湘勇的诗正是如此。

   起句“十二空心个个圆”,点明藕煤质量非常好。接着写老板服务周到:“劳君亲送到炉边”。“稀龄父母身能暖”了,“游子晨昏梦亦甜”了,于是对藕煤老板表示由衷的感谢:“一盏清茶消倦意”,而且隔年订货:“下回好货订来年”。老板登车要走时,频频挥手相送,还连声祝福他“多赚钱”。明白如话,感情真实,起承转合浑然一体。从通俗化来看,可以说是“下里巴人”,从艺术构思、格律纯熟的角度来看,也可以说是“阳春白雪”。真正的诗是雅俗共赏的,唐人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不正是明白如话!

   吴佑后也是农民,去北方打工多年了。他的作品有点边塞诗的苍凉韵味。

北  漂

北漂牟利客,一岁一回还。

去日慈亲泣,归时稚子欢。

笛声鸣夜月,烟雾锁关山。

偶向镜前立,骤惊两鬓斑。

   颔联和颈联对仗工稳,颇见功力。离家时慈亲含泪相送;归来时稚子相拥狂欢。两个特写镜头,道尽离乡背井打工者的悲欢离合。颈联也是以两个镜头属对:深夜登车北去,以“笛声鸣夜月”掩盖离愁;写“烟雨锁关山”,突出新的一年劳碌又将开始了。结句突兀:“骤惊两鬓斑”,隐含无限感慨。“惊”之前加一“骤”字,显示打工劳碌,只是“偶向镜前立”时,才“骤”然发现;岁月流逝,霜添两鬓了。

   刘用宾,涟源茶厂工人,曾师从涟漪诗社元老陈谦先生学联学诗。小小年纪就组织过“玉兔”杯茶联大赛,并编辑《玉兔茶联集锦》。茶厂停产后,为生计吃尽苦辛,但始终坚守茶厂这个阵地。对诗词文化依旧执着追求,所为诗联都日趋成热。看了《咏龙山飞水漂流》即可见一斑。

曦映龙山起瑞烟,崖飞素练彩云边。

葱茏翠筱留春意,潋滟清溪淌玉泉。

恰似银河天上落,宛如仙子画中穿。

韶光荏苒休辜负,岂可随波逐逝川。

   仔细读过之后,你会惊叹作者在构思上是颇费经营的。首联从大处着眼,先写龙山的苍莽气势,然后点出飞水崖瀑布:“崖飞素练彩云边”。颔联紧承,由远及近,由上而下,层次分明。飞水源出“葱茏翠筱”,汇成“潋滟清溪”,蓄势待发。颈联突兀而出:“恰似银河天上落,宛如仙子画中穿。”既写瀑布,又写漂流。天上落的是“银河”,画中穿的是“仙子”。至此,飞水漂流已渲染得气足神完了。尾联出人意外,生发出一通哲理:“韶光荏苒休辜负,岂可随波逐逝川。”理从景出,寓意深远。这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出同一机杼。

   康洪斌,古塘人,也是工人,从小受牛山文化薰陶,颇具诗人气质,才二十岁就崭露头角,引人瞩目。以后的岁月,虽因维持生计并不悠闲,但从未放弃对诗词的执着追求。人情练达,世事洞明,使之日趋成熟。所为诗,别有一种韵味。先看《迎春》:

红梅一树报春知,万里冰封解冻时。

共沐晴光鞭奋发,风催鸣镝雨催诗。

   起笔点题,干净利落,“红梅一树报春”,“万里冰封解冻”,春将归来。如何迎春,是本诗主旨,诗品高下全系于此。第二联出人意外冒出:“共沐晴光鞭奋发,风催鸣镝雨催诗”。超凡脱俗,境界全出,成就了一首好诗。

  《居闹市》则是另一种风格,诙谐幽默,似乎有点玩世不恭,实则是无论作人作诗都趋成熟的体现。

多年居闹市,偶患食无鱼。

作客频辞酒,逢人每笑迂。

静观疯涨市,冷读畅销书。

无意歌长铗,望天云卷舒。

   “偶患食无鱼”,生活是清贫的;不喝酒,只读书,怪不得“逢人每笑迂”;“疯涨市”,静观其变;“热销书”则冷眼读之。俨然“独醒”、“独清”了,非常难得;文字洒脱,亦庄亦谐。尾联“无意歌长铗,望天云卷舒”与首联呼应,恰到好处。“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说的正是这种处世态度。至于云卷云舒,就任其自然了。五律写到如此程度,说他日趋成熟,大概没有溢美之嫌了。

       开头我就说了,涟源诗坛已形成了一个中年诗人群体。前边述及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限于篇幅,不可能一一加以评介。但凭本文述及的内容,足可显示这个群体的实力了。尤为可喜的是,无论城镇还是乡村,机关或是学校,“小荷才露尖尖角”者大有人在,这是涟源诗词文化复兴的希望。此文以“江山代有才人出”为题,看来是恰当的了。

壬辰春日邱述于东莞之休休居

点赞(0)
打赏
向编辑推荐
分享:
最近访客

画林

星海森雨

朱丹(朱玉钿)

发表评论
回复:  
网名: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评分:              
内容:
呼朋唤友(@好友)
    
举报不良评论评论列表
岁月如歌保密0岁
普通会员
注册日期:2015-01-23
最近登录:2015-01-26
作品数量:23
空间人气:30334
粉丝人数:7
关注的人:44
最新帖子
《曾公国藩赋...  08/20太湖山好水甜...  05/30菊花词  11/06唱歌有感  08/10七绝-掬露煮...  07/14